几年前的一篇旧文,当时去现场听了作者的报告,听到的一些见解刷新认知,现在读来依然能促进思考。
1、教育能改变命运。
从教育与社会阶层的关系讲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能改变命运,作者举得都是大人物的例子,包括美国总统杜鲁门、英国的火车之父斯蒂芬逊等,其实不管是大人物还是身边的朋友,又或者自己,“教育能改变命运”这个观点几乎没有人不认同。
2、教育是一辈子的事。
作者倡导终生学习,优秀的人都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我们国内的家长非常非常重视孩子高考以前的K12教育,更有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之说,作者认为孩子的成长不存在起跑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都有其成才的可能。如果非要说有起跑线,那就是父母的见识,我理解不要过渡关注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作为家长要注重培养自己,注重环境的建设和合适的引导,注重自己的学识与见识的增长,只要孩子不讨厌学习,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就好,剩下的就是自然生长。
说来真是惭愧,前几年我刚参加工作时,有一种“终于不用再学习和考试”的痛快感,很少自动投入学习,工作中用到啥都是现学,学完就完了,不成体系难以积累。工作的后几年,我发现了这种被动学习的弊端,及时修正,重新投入主动学习,系统学习项目管理,拿到了高项证书,并且在工作中注重积累,交付了多个难啃的项目,也是在那几年,我的成长是最快的。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遇到了养育上的困惑,然后学习儿童心理学、正面管教等,慢慢地,越来越接近孩子的生命频道。从这个角度讲,养孩子的过程也是我成长的过程,通过孩子看见自己。
3、对孩子的教育要有合适的教育观。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受到最好的教育,但是教育资源就是永远不够,永远不公平。所以重要的是要准确认自己的位置,并树立合适的教育目标,做好技能教育&博雅教育的平衡,合适的目标对家长和孩子都不会有太大压力。话是这样讲,但是我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会尽力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优秀的学习条件。
4、孩子的教育要都应该学什么?
要学好语文,语文用来理解问题和表达思想;要学数学,培养逻辑方法,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要学历史,或者说研究历史,培养从分析的眼光看历史人和事(不仅仅在考证),从历史看人性、看人生、看世界;要学科学,要有科学素养,不迷信权威;要学艺术,想象力让生活有情趣,让自己过的有意思......
5、什么是大学?
行“大行之道”。在《大学之路》这本梳理,作者从大学的历史讲起(这思路有点像智能时代里,讲大数据和机器智能,先从人类的自然哲学讲起),大学注重的是行“大行之道”,要培养的是能解决社会问题的人,不是高分的学生。大学教育应该以通识教育教育为主,专业教育从研究生阶段做起,这在国外比较成熟了,国内如北大的元培学院新生可以在入学第二年选任何专业,这就给了学生在选专业上的自由。毕竟,很多高三毕业生并不知道如何选专业,往往在读了两三年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读专业。大学称之为大学要有大师和大楼。其中大师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讲“人话”,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牛人。
最后,读这本书透过作者重新认识大学,认识国外的大学教育,帮助自己在养育孩子的当下,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平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