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开始的六个字“道可道,非恒道。”就直指“不确定的原理"的本质!不同的是它也指出了相对的“确定性原理"!“道可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确定性,而“非恒道”却是相对于客体(未被主体认知之物)而善的不确定性,正知者只言自已确定的,而不言自已不确定的,故“知道已之无知是最大的智慧"!其实,从现代的信息论术语来说,信息对称就确定,而信息不对称就是不确定,确定与不确定是相对于主体的正知正行,用王阳明心学术语就是“致良知"。
在物理学著名的“薛定谔的猫"中得猫“即死或活"其实就是猫处于黑箱中不知其死或活的不确定性中,如果是知其死或活的确定性中就是白箱,由黑到白是一个从相对不确定到相对确定的过程,用国学的话也就是由玄到显,从玄学到科学的进程,量子力学由于其研究对象不再是宏观物质而是因为进入到微观粒子,而作为观察者的人类主体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能量波的状态,与微观粒子的能量波处于同一层次或维度,于是就会出现相互‘干涉"的叠加原理,而处于这种“叠加”现象的状态被主体观察到的就是“确定",反之,就是超出了主体精神感知与言说的不确定性,而客体处于不被主体观察者所人为“干涉”的“物自体"自然自在“逍遥”状态的就是“玄之又玄"不可言说(道)的“非常(恒)道",而作为人为主体观察者得出的“可道的道”自然就不等于作为对象的“非常(恒)道",而只可能是近似的描述或猜想,甚至这种描述与猜想有可能离客体的客观事实状态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而《易经》中又有“不易,变易,简易"的“三易原理",“不易"就是主体对客体的确定性原理的认知,“变易"就是作为客体认识对象变化的不确定性原理,“简易"就是从客体对象的认知是从变化的不确定性的差异中找到一般同一的确定性,并从繁杂中加以简单化,以便被主体所掌握。
有人可能是认为“三易”的“不易”其实就是对“变易”的确定,认为世间万物没有不变的,即是“变易”,而“不易”就是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因为,“道”是“不变”的,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源头,“道”是世间一切万物变化的源头,因此,才有归一!从客观上的确也可以这样说,这个是本体论的角度。
可见,绝对确定的真理(道)是难以确定性言表被证真的,而被相对确定的真理(道)是容易产生不确定性言表被证伪的,因此,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下的“科学知识"的积累是经验的,不能教条化,应以时俱进,而真正的“科学精神”应该是一种认知上的进取,也就是要有一种对信息不对称到信息对称的渐进,但可惜的是许多人正在被“科学”教条化。
但从认识论上,主体才是认识的源头,当我们把万物之间的差异看作为“道”的变化的相对不确定时,相对于主体对万物对象为客体,那么,认知的信息对称就是一种相对“确定性的真理”,是“道可道"的一种体现,“万物皆俱备有吾",而“吾"才是其“宗",才是“吾"的世界与人生的本源,如果没有“吾",那么,这个世界相对于“吾"就是没有意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