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畏难不一定是胆小

畏难不一定是胆小

作者: 巧克力爱吃松鼠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23:51 被阅读0次

    “我就说不要来这里吃饭”

    “早知道就不选这个地方了”

    “如果刚才选择做巴士就不用走这么多路啦”

    “这跟我上次跟你买的不是一样的吗,只是多了个…”

    生活中我们有多少次的“早知道”和“如果”,好像我们一旦做了另一个选择,就一定不会遭受一段比现在还糟糕的后果。

    然而用过去来对现在的处境负责任,不但不能够解决现在的问题,甚至会成为对未来的推卸,这也深深的影响了“希望”这个心理资本。


    今天和F君去喝茶,在茫茫点评中选择一家上优店,然而恍惚间我和他坐了班相反方向的公交,由于我们已经饥饿难耐,我快速在附近地点找到同一家店的分地址,我们准备直奔过去。可就在下车后,恍惚的我又带错了方向,需要再往回走十几分钟,于是走着一段冤枉路去目的地的过程中,F君开始有情绪了。

    他没有说他累了饿了,他也没有说他生气或者烦躁了,他说的是“这个地方这么偏僻怎么会好吃”“这里跟N地一样嘛,都是老城区”“就到旁边随便吃个面算了”,我沉默了。

    他的语言里隐藏了埋怨或者不满,可是好像没有一个词是表达感受的,这不禁也让我想到了积极情绪课堂中的“我信息”,“我感到…,我需要…”。

    看上去那么没有力量的两句话,事实上也是帮助我们开始交流的重要话匣子。

    如果他说的是“有点累了,还有多久”“走了这些冤枉路有些烦躁,不知道这上优店有没有传说中的好吃”“太饿了,我已经等不及先吃上了”,或者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商量和讨论。


    “她是个乖孩子”

    “他特别聪明”

    “我怎么这么倒霉”

    “你很笨”

    “你总是不听话”

    关于如此的评价应该很常见,然而这样的话语有时候会像一张标签一样牢牢的黏在我们的心里,似乎这句话就是一个事实,这个行为就必须是需要一直保持的。

    于是好的句子成为了“焦虑炸弹”,每当事情还没有结果就已经在担心是否能如原先的评价一样。而坏的句子也成为了“意念诅咒”,每当事情还没有开始就怀疑自己做不到。

    我们说出的任何评价尤其对于还无法判断客观事实与主观事实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


    今天看到一个产品包装上有一段这样的广告“灵感相对论——我喜欢旅行,但不喜欢到达目的地”,似乎对于爱旅行的人而言,在路上的确比在某个地点更给予自由而欢快的意味。

    这同样也是体验过程带来的幸福感,它意味着更多的是“投入”和“意义”。

    而对于生活,奔着目的去是一种人生态度,冲着体验感去尝试也不失为另一种态度。


    经常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看到自己失败了就不敢尝试;

    发现自己多次失败就认定自己是loser;

    对于他人的评价极为敏感;

    对于事情的尝试取决于对事情结果可能性的判断。

    他们看上去都是畏难的孩子,同时他们也是我们所谓在心理资本中“希望”较弱的群体。

    孩子们天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他们是我们口中和心中的希望,而这些希望正在慢慢变弱的时候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呢?

    NO.1 现在的任何结果也许不是最好的,但也一定不是最坏的,我们可以一起做些什么让我们的以后更好呢?这是可以与孩子讨论的。

    NO.2 我感到…我需要…不是只有孩子要学会表达,身为家长的我们更应该习惯作为表达。

    NO.3 对于孩子的评价先说事实,让他知道这个评价不论好坏都是这一次的行为结果,他有机会也有能力可以换来更好的评价。

    NO.4 从体验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学习更多的通往好的结果的方法:好的体验让我们对这个方法驾轻就熟;而坏的体验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调整。

    有关于孩子的畏难情绪究竟是源于自我效能偏低,坚韧力不够,归因不明确,还是希望在削弱呢?


    致力于心理家庭教育——筑心园

    畏难不一定是胆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畏难不一定是胆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xe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