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散文
关于王阳明的一些新感悟

关于王阳明的一些新感悟

作者: 植良 | 来源:发表于2019-05-26 15:40 被阅读0次

    据说,王阳明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虽然在史实上存疑,但是众多读者却相信,并且在不少关于他的传记书籍中也都会提到,可见不少作家或者说研究者也是认可的。短短八字,却让后来的人读得心中振荡。

    如果说存在即合理,从这个角度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王阳明心学呢?

    王阳明主要活动在明朝中期,其学术思想也在这期间产生。在讨论王阳明心学的时候,是避不开程朱理学的,我在传记书籍或者百家讲坛视频中看到有学者或者教授说,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儒家的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考究,并为之作注,可谓是影响深远。可是被奉为官学之后,就逐渐变得教条化,特别是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物,因此,它修身养性的功用日减,追名逐利的作用日显。但是儒家学说讲究修齐治平,它的变化反而是违反了这一初衷。还有一个外在的社会因素,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人思想解放有了需求。如果对应西方的文艺复兴,明朝是最有期待的。

    矢志为圣的王阳明在理学家朱熹这里没有找到门路,他也曾郁闷彷徨,在不断的碰撞中,在不断的摸索中,于龙场悟道,提倡知行合一;在后来,结合自身的经历,他又有许多总结和体悟,并提出了致良知的理念。

    最先了解王阳明,是读了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确实很佩服王阳明,不过后来渐渐有所动摇,主要有这些原因吧。首先是必须承认王阳明是很有天赋的,这种天赋就像苏东坡之于诗词文学;其次,王阳明其实读了很多书,自身也很勤奋;还有所建立的事功,是不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所以打胜仗很自然。心学一诞生,真理只从心中寻找,这会不会太简单了,虽然说删繁就简是好事,但是会不会产生负面的效果,比如在自己的学问或者事业中,过于避重就轻,陷入清谈。

    事实也有证明,王阳明离世后,学说分成不同的流派,有的就渐渐违背师门原意。

    在讲座中我听一位教授说,上马为将下马为师的人,其文章值得读,这里面就提到了王阳明。后来又看到新的书籍和视频,那种动摇又慢慢消失,这是一个过程。

    关于天赋和勤奋,在后来,王阳明与弟子已经讨论到了满街皆圣人,苏东坡也说古今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为什么反而是这些在外人看来很有天赋的人没有那么强调天赋,反而是强调用功勤学。我相信你也知道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毕竟这在以前的作文中经常作为论据材料。

    关于事功,我们能想到许多历史上的名将,我们也能想到许多场面,旌旗猎猎、鼓角争鸣、兵荒马乱等等。可是在王阳明这里,这些都不是重点,突出的反而是他如何养民化民,真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这样的话,就不能单纯把王阳明视为一个军事家或者说是将军,那么,当我们去寻找他何以建立事功的时候,不得不回到他这个人本身以及他的思想。

    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仍在,并且会不断延续。心在物上即为理,王阳明心学是一门实践之学,所以提倡事上练,时时用心,事事用心。在日常中,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心放在每日的物上呢?我现在的一点体会是,一天过去,如何心里会踏实一点,比如,上午完成某一课程的作业,如果多的话,完成一半;下午先读十页英文材料,再去做其他事;晚上准备好PPT报告。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有所计划去行动,才会消除虚无。心有所依托,才不会慌乱;有所完成,才会从容。而且,当面临选择,做事犹豫的时候,也会想想,如果按照致良知的理念,又当如何呢?如何在实践中做到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呢?

    我现在推崇王阳明,在不断的阅读了解中,我能看到他的天赋,也能看到他的勤奋,能看到他所做的事,采取的措施以及事后的心态,能看到他如何在短暂的一生中,物来则照,体悟生命。当然,我相信我们都能够看到这些!

    到最后,我决定题目就叫关于王阳明的一些新感悟,不是很具体,因为作为一名学生或者说是一位读者,没有特别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以前写过一点,以后会有新的感悟加进来,同时也很期待能与其他读者进行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王阳明的一些新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xf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