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生命的自由还是在家庭的束缚下合作构筑经济基础?
当代青年的生活被新旧交替的时代车轮碾压,伤痕深如沟壑。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未带动个体的致富能力,结不起婚,害怕生子,加上男女婚姻观念的差异,家庭角色分工产生分歧,经济制度与婚姻文化观念双重矛盾下,结婚被排除在青年的欲望清单外。
青年工作的时候分外麻木,如同流水线上的没有知觉只有机械操作的机器,言行完全由不得自主意识,为那勉强的薪水扮演演技最好的演员和执行力最强的机器人,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后,黑夜里与孤单的疲劳相伴,尽力清空脑袋里的负面情绪。在分不清工作与生活的节奏里,满是苟且。
而关于家庭与婚姻,嘈杂的声音很多。
许多男性怨声载道,结婚需要的几十万彩礼和天价的房产,压根儿付不起,结不了婚。
许多女性紧赶慢赶,30岁之前东挑西选,挑到了赶紧嫁掉,心存侥幸,有财产的不再要求对等财富,只求对方愿意与之领一张结婚证“给个承诺”就行。即使结婚并不等于划上句点。
多数男性为了实现个人的奋斗价值而恐婚,多数女性依然在盲目地迫切地走向婚姻。
也有对婚姻和目前的家庭角色分工持不认可态度的女性,选择了个人价值实现与自由。在这个尚有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制度、歧视规则和歧视观念的社会里,冷暖自知。
结婚生子是一道青年人的坎。
那些需要彩礼来成就婚姻的人,那些需要划定一个30岁界限在市场上加快速度出售自己的人,那些对婚姻现状看透了远离或者挣脱出来的人,都被不同的各自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牵引着。这些观念从何而来呢?
陈旧观念的顺延,是既得利益者的惰性与贪婪;新观念的出现,是被剥削者的抗议。
吕思勉指出,“家庭的起源,是由于女子的奴役;而其需要,则是在两性分工的经济原因上的。”
“不论在人类凭恃武力相斗争,或凭恃财力相斗争的时代,女子均渐沦于被保护的地位,失其独立而附属于男子。社会的组织,宜于宽平坦荡,个个人与总体直接,若多设等级,使这一部分人,隶属于那一部分人,那不公平的制度就要逐渐发生,积久而其愈深了。”
“不公平的制度”下的矛盾越来越深,由女子的为奴声讨,转化为男女各有怨言,一方承受着如泰山压身的经济工作压力,一方终日被柴米油盐消耗生命,沦为保姆,变得越来越无知和不可理喻,即便在社会上有一份能拿薪水的职业,也不过是一颗随时可被替代的钉子,毫无境界和技能上的提升可言。有家庭的女性想要上进,就得付出比常人更多的精力。想想那些怀孕了依然倒夜班和加班至深夜的,更有甚者,因操劳而失去本该出生的生命的。
“不公平制度”显现的矛盾深到人人叫苦,这既不是零和博弈,也不是妥协和双赢的局面。婚姻本产生自爱情这股无形的神圣的吸引力,却引发了锱铢必较的量化的理性的冲突。这样的存在越来越不合理了。它需要提高个人的财富获得能力和整体的认知水平来解决。
古时的婚姻由服务婚变为买卖婚、掠夺婚,“聘礼”作为买卖婚中的交易,买去了女子的自由身份,变为另一个部落的家庭奴隶,操持一切伺候人的事务。贞节是为了显示女性的忠诚而设定的要求。
现在的“彩礼”和房产要求,也是这种制度演变过来的观念,只是在许多人不清不楚的情况下,变成了女方的索取,以及男方的默认付出。至于女方是否因此完全嫁入婆家为奴,与亲生父母划清界限,节假日不再探访,男方是否因此保留了男权权力,还是变成了低声下气不然无法有“传宗接代”的机会,不得而知。话说回来,“传宗接代”又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女性在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间的选择与承担,也是多元的存在。一味追求独立与自由,年轻时繁华在身,却种下了年老孤独终身的风险;选择以家庭为重,也承担了相互信任的风险,若另一半不体谅,便终日俯首为奴了。
知道的女性,有到这个年龄未谈过一次恋爱的,有一直精力充沛恋爱的,有知世间道理放下聪明劲组建了稳定的家庭的,有从未思考很多按生来被附与的价值观念嫁人的,也有幸运嫁入豪门却因生子问题受冷落的,有事业成功的没有家庭没有孩子的。更多的人,在一知半解式的探索中糊糊涂涂地过了一生。
这些都是悲观式论调。不知科技进步到解放了女性的双手,将家务事扔给人工智能后,目前的矛盾得到解决,又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形态。那个社会,应该是智力工作多于力量工作,女性的职业越来越多样化,社会财富构建规则不再单以男性视角建立,以及人人都享受高福利待遇、快乐与幸福度较高的社会吧。
而在技术跟不上的时候,观念却是可以超前改变的。在整体认知水平提升基础上,增加相互的认识了解和相互成就。
允许我有点私心的表达,女性是需要有独立能力和不依附意识的;而男性,也别做赚钱机器,温柔对待另一半的最可爱。
用语言解决思考问题和醒脑提神,更多观点交锋,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meizixiaojiuguan(梅子小酒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