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旧文,2017年略作修改】
上个月本人一篇《我们为什么要批评政府》的文章一经贴出,很快就引来了不少的关注和争论,其中关于鲁迅的话题也是备受大家热议的焦点之一。
因此我觉得,今天有必要将鲁迅的话题深入一下,以便再次供大家讨论和参考。
(一)
在提及鲁迅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部在西方非常有名、也颇具争议的书,即英国著名学者、保守主义者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
此书讲述了卢梭、雪莱、马克思、易卜生、托尔斯泰、海明威、布莱希特、罗素、萨特、威尔逊、高兰茨、赫尔曼等十几位在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分子”(Intellectuals)(大陆版删除了马克思一篇)。“Intellectuals”在这本书里,或者说在英语里的理解,肯定与我们通常对“知识分子”的理解有所不同,按照我自己的理解,约翰逊这里说的“Intellectuals”应该是指那种带有反叛性质、批判倾向的知识分子,甚至于他们往往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类似文化界教父的角色,大概近似于我们今天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吧。
《知识分子》一书令人震惊,也确实在西方掀起轩然大波。也许我们不愿相信甚至于不需要相信该书所言句句属实,可它至少是一种提醒,那就是提醒我们提防那些“知识分子”的言行,大概近似于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由此对于这些思想型名人乃至自我的所作所为有一种深切的反思。
限于篇幅,这里仅举海明威与萨特两个例子吧。
海明威是美国最知名的作家之一,以“硬汉”形象闻名于世,最终以自杀了局(海明威的父亲也是自杀)。曾经中国的作家圈子里有某“高人”表示:“中国没有出现一流作家,就是因为中国作家自杀的太少。”这里的潜台词,其实就是号召大家向海明威学习。可是,假如我们稍稍读完约翰逊笔下的海明威,也许我们对海明威的一生及创作成就、文化意义要重新审视了。
海明威出生在一个虔诚保守的中产阶级新教家庭,父母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希望他持身严正而富有责任心,然而这却引起了性情顽劣、反叛宗教的海明威的逆反心理,乃至于造成他与母亲不睦,并经常以“那条母狗”称呼母亲。
海明威从小就与美国人的传统道德格格不入,他粗鲁、滥情、酗酒、作秀、造假、逞能,可谓劣迹斑斑,他的成名既是他刻意努力的回报,也是他精明算计的结果,不过在他30岁写出了《永别了,武器》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不思进取的他基本就在吃老本,直到《老人与海》灵光一现,即又陷入才思枯竭之中。不停的酗酒造成了海明威才识的下降,尤其是造成了他的各种意外和累累伤痛,到海明威晚年,他已经是千疮百孔、病痛交加,大概也只有以一死求个痛快了断了——这大概才是他自杀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什么来自思想的苦痛!【明河评:我也看过海明威的传记,也注意到海明威的作死,以下摘取部分与朋友的聊天记录——“1950年皮肤癌,1938年严重肝病,一生下来左眼残疾”,“48年耳鸣,49年丹毒,55年以后,百病缠身,也难怪他不想活了,性生活被禁止了,饮酒也被禁止了。44年肺炎,32年支气管炎”,“33年喉部手术,44年8月摩托车掉沟里,第三次脑震荡,造成近视和阳痿。47年高血压”,“50年7月在船上摔倒,第四次脑震荡。53年10月,从车内被甩出”,“45年6月,翻车,膝盖受伤。49年9月和狮子玩耍,被狮子抓伤”,“54年1月在非洲两次飞机坠落事故,脑震荡,脑壳破裂,内部出血,括约肌肌肉瘫痪,两块椎间盘断裂,肝破裂”,“右臂和肩膀脱臼,一度被烧伤。右肾、脾脏破裂。”59年、60年已经得了严重抑郁症,精神崩溃,他能活到自杀的年纪,已经算是奇迹】
在政治方面,海明威一反美国人传统的保守主义,带有明显的左倾激进色彩,暴力意味浓厚,这足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在西班牙内战中加入了CP阵营。事实上,海明威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也许他在艺术上确乎有其天分,但在其他方面,他可谓天真幼稚、头脑简单,他的一生足以鉴戒后人——“仅有艺术是不够的”!
曾被誉为“20世纪的人类良心”的萨特则比海明威还要滥情、好色,当然一般法国人就是要比美国人放荡不羁。
萨特是一个斯大林主义分子,也曾经盛赞M及文GE,曾表示“在苏联有绝对的批评自由”(后来不得不承认撒谎)。萨特年轻时心仪存在主义哲学,曾经亲到德国的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那里取经,后来萨特创立了自己的一派存在主义哲学;海德格尔是纳粹的拥趸,当德国占领法国之后,由于德方比较推崇存在主义,结果国家不幸萨特幸,当祖国沦亡的时候,他却名利双收!
萨特和他的情妇波伏娃始终是反美分子,但他们却喜欢跟全世界的独裁者们“亲切交谈”,暴露了作为极左知识分子惊人的幼稚、混乱的思维和天生的暴力倾向!萨特曾经还帮助被称为“现代非洲黑人种族主义的创立者”的费兰兹·法农煽动非洲革命,他对于60年代中期至今席卷非洲多数国家的内战和大规模屠杀,都起到了不小的促进作用……
萨特主张知识分子要“介入”政治,可是他究竟给法国人带来了什么呢?至少是一团混乱吧。保罗·约翰逊写道:“实际上,萨特与罗素一样,对公共政策的见解没有任何连贯性和一致性。他一旦去世,他的学说也就丧失了生命。”
可是萨特阴魂不散,也许还要误导很多人。
(二)
《知识分子》一书中的主角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思想狂热并伴随暴力倾向,而私生活又相当荒唐、糜烂,甚至于道德极其败坏——作为一个起码的人,都不太合格!如果不是因为身上还被打着一种名人的光环及相当的艺术贡献,那么这些人就是社会上一群很不受欢迎的人【明河评:保罗·约翰逊的证据和评论未必那么到位,比如关于俄国人的托尔斯泰,也许并不好理解】。
这样的“Intellectuals”,如果是中国版的,自然康有为、陈独秀、郭沫若之流都可以入选,而今天我们要提到的孙乃修笔下的鲁迅,更是当之无愧!
首先申明,《思想的毁灭——鲁迅传》一书的作者孙乃修仿佛跟鲁迅有私仇一样,“喷”得痕迹太明显了,毫不假借春秋笔法,这样一来便很容易引起很多中立者的不快;但是越到后来,我却越发觉得作者“喷”得有理!当然,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要不断提醒自己:也许孙乃修说的不全是真相,真相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探寻!
在孙氏的笔下,鲁迅是一个朝三暮四、言行分裂、投机革命、带有中国式世俗精明的那么一个老滑头,比如我前文中指出的【鲁迅一面在光复会里高倡“我以我血荐轩辕”,一面却以家有高堂拒绝牺牲;一面对传统社会表现出切齿痛恨,一面却在袁世凯政府中担任小说审查官;一面通过蔡元培的关系领取国民政府的津贴,一面却对国民政府破口大骂(在给日本人的96信里从来未对日军侵略行为抗议过,有媚日嫌疑);一面加入了左联,一面却以养家糊口为托辞拒绝承担事务……】
鲁迅出生于一个流氓、腐朽的大家庭里,其人格、行事中也带有有名的“绍兴师爷”的影子。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虽是翰林出身,但却因科场贿赂东窗事发而身陷囹圄,此人性情乖张、妻妾成群,大半生极不光彩。当然,周福清及其子周伯宜(鲁迅之父)还是有其优点的,如在周作人看来祖父主张自由读书、父亲基本没打过自己,都还算思想开明。
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开销,明显是依靠了朱安家的资助,但他后来在文章中却对此避而不谈,指出自己仅仅是迫于母命才与朱安女士成婚的,而且他对待发妻也颇为不仁,大大地伤害了朱女士之心(朱女士曾经对一个女学生谈起过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鲁迅行止的极端失望)。为了保障周家有一个忠实牢靠的“仆人”,鲁迅也坚决不与朱安女士离婚,充分表现出了其精明世故的一面。
鲁迅的不仁不义还有很多具体表现,比如据周作人回忆,周氏三兄弟从小性情顽劣,曾经在去到寡居的大姑母家走亲戚时,没少捉弄忠厚慈爱的姑母和年幼的表妹;后来大姑母在雷雨天淹死,表妹无依无靠,曾想来到舅舅家寻求保护,结果被薄情的周氏兄弟及周母鲁瑞所拒绝,乃至于表妹被不幸卖入娼门,从此生死不明。
鲁迅心理阴暗、道貌岸然,有一回酒酣耳热之际居然对几个女学生动手动脚,吓得女学生惊慌而逃(明河评:难怪许广平不放心鲁迅和萧红在一起);鲁迅晚年非常富有而奢侈,还曾经招妓陪酒。对于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一事,孙乃修大致判断系鲁迅偷窥弟妹洗澡而起【钱理群《周作人传》中则表示“清官难断家务事”】。周作人给哥哥写了绝交书,一向好强辩、不饶人、大家长做派的鲁迅这一回居然彻底沉默了(周建人说二哥宽容,大哥尖刻、不饶人)——若非心虚,何以至此?也正因为兄弟失和,丑事败露,造成了鲁迅第一次身心崩溃,肺病发作加上心情抑郁,乃至于延医问药大半年。
孙乃修也指出,鲁迅骨子里是一个非常圆滑世故的小官僚,如果不是因为他跟许广平暧昧上了,断不至于他在女师大风潮中如此强出头,以至于最终被开除公职,造成了第二次身心崩溃——他事先头脑发热,完全没顾及后果,等到那些他所看重的官位、俸禄失去时,他竟至于再次一病不起!
鲁迅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嫉妒心强,喜欢党同伐异,在文坛上一次次掀起口水战!明明自己拿过国民政府14000大洋,可当人家梁实秋被预支稿费1000大洋时,鲁迅居然摆出一副民粹派头对此指指点点,可谓无聊、下作!
他在《青年必读书》中号召青年不要读中国书,本来这种主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固然偏激,但也不失为一家之言,可是偏偏鲁迅自己就言行不一,不但自己购买“二十四史”之类研习,而且后来还主张要印刷明清野史、笔记之类,说是“很有益处”。
在政治上,鲁迅近乎是中国版的萨特,他那“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痛打落水狗”之类的主张,显示出了他的极端、暴力、破坏倾向。
大概由于知识结构的问题【其实是受日本的“二道启蒙”的影响】,鲁迅的思想相当虚无,自己也多次坦言找不到出路,他曾自言要唤醒“铁屋子”里的国人、以文艺对社会进行启蒙,可是以他的这种无聊的思想和心境,究竟能给青年们何种指导呢?对于这样一个学无根底(对比王国维等人)、半路出家、激进得近乎极端、毫无思想建设性的作家,他对于当时青年的影响可想而知。
鲁迅跟内山完造的关系也是不清不白,诸如此类,都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
有人问我:“你是想说拿了政府的钱就不能批评政府了,是不是?”
显然,大家是误会了我的意思。拿了政府的钱批评政府的,固然不是那么值得推崇,但也多是一种良知和觉悟的表现吧。然而,不管你拿没拿政府的钱,你要批评政府也好,批评他人也好,最好是要有一颗公心——当然,最好是别言行分裂!
对于鲁迅的杂文的用心及价值,曾经备受鲁迅攻击的梁实秋却发表过一段非常有见地的观点:梁认为鲁迅的杂文之所以不具备永久的社会价值,就在于鲁迅私心过重!
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许广平的表现也让人不敢恭维。在1925年的女师大学潮中被开除的许广平,有幸在不久后成为了广州一所女子中学的训导主任,可是她立马换上了一副不可一世的霸道、专制面孔,对表达不满的学生喊打喊杀,结果终以自取其辱、黯然被黜收场——被欺压者翻身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善待那些弱势者,反而是变本加厉欺压他们!
实在的说,多年以来我一直非常推崇鲁迅,由衷喜欢他的文笔和社会洞察力,尤其是那种批判精神,曾经也为他积极辩护过(甚至于直到现在,我还是宁愿读他的东西,也不太愿意看周作人的作品,感觉鲁迅在很多方面就是卓尔不凡)。但是直到后来,才慢慢发觉鲁迅的知识结构、人文素养都大有问题,其思想之灰暗也着实令人丧气。如今,不想他的人格竟有如此重大缺陷,作为一个起码的人都不那么合格了,怎不令人忽生敬而远之之心?!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经写道:“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这使得我们再次注意到一个人尤其是一流人物的道德问题,尤其是政治人物的私德问题——现在我甚至感悟到,对于构建民主宪政制度,道德的重要性也许远比我们想象得重要!共产主义的破产,首先就是道德的破产。
我们常说“文人无行”,如今看来很多中西“知识分子”也都是相当无行,可是对于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发展进步而言,不但是知识分子,就是我们作为一个起码的人,不但要有“行”、有良知,还要有基本的文明常识(如尊重人权、奉行理性),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我们至少要守住道德底线和文明底线!不然,那将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前景?仅有法律是不够的,尤其是身处于社会变革时期、转型时期的我们。
总之,希望大家警惕鲁迅,警惕那些中外的“知识分子”们——尤其,我们要反躬自省,希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
【2017年7月即兴吐槽】
鲁迅对于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来自哪里呢?秦晖《走出帝制》里认为是源自于日本那股蔑华思潮,是鲁迅受到日本的“二道启蒙”所产生的激进主义思想。
在进入明治维新时代以后,日本思想界有一股很强大的膜拜西方、全面贬低中国的思潮,到了甲午战争以后肯定是更为强化了,乃至于很多中国留学生也受到了此种影响。而他们之所以受到这种影响,主要还是源于知识的不足、思想的不足、认识的不足,把所谓的“事实”看得高于一切。
鲁迅是支持民主的吗?绝对不是!他早年的《文化偏至论》里是厌恶民主的,当然,鲁迅所理解的民主都是类似雅典的那种早期民主、暴民政治、大众政治,他认为所谓“民主”注定只是人类社会暂时的现象,就跟古希腊的雅典那样。
那么鲁迅是推崇专制、独裁了?其实也不是,他的解决方案肯定就是精英主义的,是尼采式的超人主义的。模板可能跟孙文理想中的明治日本、俾斯麦德国差不多,实际上这些都不是民主形式(至多算半民主)。当时的苏俄是民主的吗?不是的,鲁迅其实应该明白的,计划经济、先锋队神马的就是精英主义啊!
鲁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批判中国的“国民性”,以悲悯、戏谑的心态俯视着中国的众多阿Q们。既然“国民性”不好,那咋整呢?肯定就是要改造嘛。那怎么改造?阿Q们又不怎么看书学习,鲁迅这种“大师”的作用就有限了,那么肯定还是要依靠精英们所组成的强力政府来实施“国民性”的改造了,这是方便快捷的——这个理想最终被耄先生实现了!
当然,鲁迅还有虚无主义的价值观(这跟他充满负能量的出生成长环境应该有很大关系),凡是受到这种观念影响的人,势必眼里没有任何权威和顾忌,一部分人可能会成为苟活的没有是非的犬儒,一部分则可能变成唯我至上,最终就会发展到为达目的不择一切手段,为了胜利不顾及一切底线!对不起,耄先生又成功落实了(虽然他不一定是受鲁迅影响,但二人肯定是知音)。不难想见,如果鲁迅活到1950年代,他很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犬儒。
不过鲁迅又是多面的,他的那几篇散文还不错,小说史也足称一家之言,从文学价值上看,鲁迅还算不错。至于他的所谓思想,当年也不过是一家之言,只是助长了激进主义,但中国的激进主义根本还是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恶化造成的(尽管激进主义、极端主义的行为又是造成恶化的原因之一)。
后来鲁迅被耄推上神坛,这个主要就是制度因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