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经常有换购的活动,比如买够100元商品,加1元可换购10只装的鸡蛋一盒,大家都觉得很划算,1块钱买10个鸡蛋哎,于是很多人本来没想买那么多东西,也会凑够100元。可是如果规则是买够100元送一盒鸡蛋呢?可能积极性就不那么高了,大家会计算:10个鸡蛋也就不到10元钱,合着不到9折,没多大意思。
你看,送10个鸡蛋看不上,多花1元反而一拥而上,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小事,仔细一琢磨其实挺不合理的。其实,超市在这里利用了行为经济学中的“比例偏见”。
比例偏见是指相对于绝对数值,人们对比例更加关注。再举一个例子,比如在淘宝上买一件200元的衣服,如果关注店铺公众号,转发朋友圈,截屏给店家,一通操作下来可以减50元,大家一般都会争取这个优惠——便宜了四分之一呢!如果是买5000元的电脑,同样操作可以优惠100元,估计照此操作的人就少多了——搞那么麻烦,才给个98折,太没意思了。实际上同样操作,买电脑能多拿50元呢。
商家会充分利用比例偏见的心理来搞促销,超市1元换购就是很好的例子——从没有多大意思的9折优惠,变成了1元换10元的大便宜。实际上不过是心理上的转换。
5000块钱的电脑看上去价格很高,但由于零部件成本都很透明,降价优惠的空间确实不像服装那么大。那么商家就没办法促销了吗?你可别小看他们,他们会用对比的方法,让你心甘情愿买下电脑。
比如,商家会展示两台电脑,一台内存是4G,整机售价4800元;一台内存是8G,整机售价5000元。顾客一看,哇,内存增加一倍,电脑价格才多了200元,太值了!实际上8G内存条只比4G内存条贵50元而已。
搞清楚比例偏见,可不是教你去忽悠消费者哈,至少自己今后购物会更加理性些吧。
你还想到哪些生活中的比例偏见的事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