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是颛孙师,就是子张;“商”,是卜商,就是子夏。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有贤德呢?
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了些,子夏又有些不足。
子贡说:那是说子张更贤德了。
孔子说:过头和不足是一样的,子张并不比子夏更贤。
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追求仁和礼,讲究“无过无不及”,没有过头的地方,也没有不及的地方,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子张的性格,学习很努力,很认真,很使劲,以至于经常有点过了。
子夏呢,规模狭隘,常有不及,孔子曾经告诫他: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圣人之教,抑其过,引起不及,归于中道,在孔子的教导下,子张、子夏后来都有巨大成就。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先进篇的第14章。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说的是孔子对子路弹瑟做了一个评价,应该是批评了,说鼓的瑟怎么能在我门下呢,就好像不是我孔门弟子应该有的水平。
这其实是因为子路的性格使然,孔子和他也相对的比非常熟,熟不拘礼,说的这一句有一点恨铁不成钢的话。
但是孔子说这话的时候应该已经不是默默无闻了,他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弟子和门人,这些门人有的不太熟的,不是核心层的,看到孔子这么说子路,因此就对子路有了轻视之心,有点儿不尊敬他了,觉得这个大师兄也不咋地嘛,我们老师都说了。
孔子知道以后就赶紧又重新评价一下子路,说子路鼓瑟已经登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而已。
具体什么意思呢?就是子路鼓瑟的水平已经非常好了,只是还没好到能够把整个曲子融会贯通,完整的表达精准到那种意境而已。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轻视他,认为他弹得不好,大部分人你还谈不了他这样的水平呢。
在这里我们说学习的境界,一个是门外,就根本就不懂得,这是一种境界。第二,就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刚开始入门的状态。第三个,就是已经登堂,该掌握的差不多了,这是一种境界。第四个就是最高深的境界,入室也就是掌握最核心的东西,到了最核心的地步。
在这里我们也要知道一、学无止境,永远还可以学的更好。第二就是作为老师,作为有影响的人物,说话一定要当心,因为你不知道你说的话会对别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一定要谨言慎行。第三个,也是说我们在学习或者说行动的过程中,也要更加的精进,有的毛病发现了就抓紧改。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讲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学习新的一章。
这一章其实说的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大家都耳熟能详,其实这个成语也就可以说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中庸之道的最简短的解释。
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那这里我们先说这几个人物,出了四个人物,第一个是子贡,大家都太熟悉不过了,第二个,孔子,整个论语的主角就是孔子。“师”,是颛孙师,就是子张;“商”,是卜商,就是子夏。
子张,那个人我们论语里提过,子夏更是多次提过,我们还记得上面说过吗?孔子教导子夏说,汝为君子儒,不为小人儒。
子贡这个人他是比较善于思考,口才又好,他也善于去提问。
我们以前曾经讲过说,问问题是很有学问的,从来不问问题的人,你很难进步。瞎问,想起来就问,没有经过思考的问,其实也没什么营养。真正会提问的人,他是不得了的,因为好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当我们把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其实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子贡这个人应该说是善于观察,他就发现子张和子夏这两个同学好像是可以比较一下,就把它拿出来问问孔子的看法。
说子张和子夏,谁更贤德呢?人和人不同,放在一起总是要比较的,到底谁更好一点呢?谁更像君子啊。
孔子就回答很简短。“师也过,商也不及。”
就是子张有点过头了,子夏还有不足。大家一定要记得,这里的过不是指的过错,我犯了大过了,不是,而是指的过头了。
子贡听了这句话以后,就说那是不是说子张更贤,更有贤德呢?
我想这也应该也是大家普遍的疑惑,是不是过头更好一点啊?总比做的不够强吧。
孔子说的很清楚,过犹不及,过头和不足是一样的,我想这应该是大家要纠正的一个关键,虽然过犹不及我们都知道大体是什么意思,但事实上我想很多人都很难真正的把握住。
其实这就是中庸之道,就是儒家追求仁和礼仪,讲究,无过无不及。既不能过了,也不能不及,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我们还是先从子张和子夏两个人也就是这个话题所牵扯到的人物来谈一谈,然后我们再展开讲一讲。
子张他的性格是学习很努力很认真很使劲儿,以至于经常有点过了。
关于子张的过,后来的大儒叫荀子,他和孟子齐名,一个是提出性恶论,一个是提出性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提的。人之初,性本恶是荀子提的,是儒家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分支。
荀子就讽刺他说,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说的是子张以及子张所教导的徒子徒孙们恨不得举手投足都跟圣人学,他是什么样,我就是什么样,亦步亦趋。就足可以看出子张好学是不假,但是过头了,这里面其实我觉得就是过于注重形式,过于拘谨,过于呆板了。
比如说我们说一个人要讲礼,这个礼是礼法的礼,就是要有礼。但是你过于有礼貌了,总是那么彬彬有礼,张口就是谢个不停,见人恭敬的老是低着头,弓着腰,一点也不放松,一点也不自然,就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为什么呀?过了。适当的表达意思就行了,不能老是这样。老是这样,谁也受不了,这就是过的不好处,荀子讥讽他过于形式也是其中之一的道理。
子夏,又有点儿不及,规模狭隘!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大哥,你以前讲过,子夏这个人可不得了,他专门有一派,在魏国设教,底下有那么多优秀的弟子,你比如说李悝,吴起,田子方,段干木等等,他怎么是不及的代表呢?
他是一个了不得的人啊,其实这也好理解。因为人是会变的。子夏是向孔子来学习的,那我们也知道我们可能刚开始,比如在座的各位,本身没有学过论语,或者说没有学进去,听大哥一讲,跟我一块学,说不定你就真正的对论语感产生兴趣了。按照论语里面孔子的教导来学了。那通过学习改变,你提高了,你不再是一无所知啦,知道什么是中庸啦,你就变了。
子夏跟着孔子学习多年,他本身肯定是有毛病的。但通过学习,他改了,他由不及这种状态变得积极啦,有做的不足的地方变得足啦,这不就是进步和成长嘛!对不对?
昨天我们专门讲过,说什么改变命运啊?就是学习改变命运。我们原先肯定是有许多不足,不懂,但通过学习,通过提高,我们变了不一样了。别人看起来好厉害似的,你要好好做,你一样很厉害。
圣人之教,抑其过,引起不及,归于中道。就是圣人教化人,既不让你太过了,也要让不及的人再努力努力,总而言之让大家都能够恰到好处。
所以在孔子的教导下,无论是子张和子夏,都有巨大的成就,都是了不得的人物。那我们前面提过孔门有四科,德行,言语,政事等等。
大家还记得吗?曾子不在其中,但是后来呢,曾子却位列四小圣,颜回、曾子、孟子和子思,这四个人是位列小圣,这就充分说明了人是可以改变的呀!
关于过于不及,我相信很多战友可能还不是特别清晰,那么这里我在就我的理解和大家简单的多说几句。
比如说,我们的体重,标准是看我这身高一米七三五,体重大约在一百三四十斤的样子,是正好。
我原先一百七八,大家肯定知道,大哥你太胖了,现在是150多不到160,还是多了一二十斤啊,这好不好啊?肯定是不好的,大家一听就明白啊。
可是我这个身高要说只有一百二十来斤或者一百一十来斤,你们觉得好吗?那肯定也不好啊!那就骨瘦如柴了。说实话我一百三四的时候看我就觉得我很瘦,因为骨架大,那可想而知,要弄个一百一二十斤的时候干脆就没法看了。
我相信我们群里边南方人可能有的人特别瘦,一百一二十斤可能。那像我十一百一二十斤就光剩皮和包骨头了,那肯定是没法看的。那这个就是过与不及,都不好,不是说过就好,也不是不及就好。
同样的就是我们群里战友,很多都是女同志,女孩子,也不是说越瘦越好,而是要刚刚好,不胖不瘦,不白不黑,过于白了也不好看,过于黑了当然不好看了。
我们学习东西也是如此。一个人过于努力,一天24小时,眼里面只有学习,脑子随时都是紧绷的,这就是学习的过了呀!当你一直专注于学习,脑子全部是紧绷状态的时候,那你的身体是得不到休息的。你是没有思考空间的,很容易会造成身体的超负荷,也造成精神压力过大。
这样过头了,偶尔还行,一天两天还行,或者说一个礼拜还行,时间太长了,你试试那肯定是不行的,压力过大是会崩溃的。
那不及,就是我们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该到点了,该做不做,能拖就拖,这就是不及。这能行吗?肯定也是不行的呀。
那怎么办呢?其实就是把握度,把握度,要努力要奋发,但也要给自己独处的时间。比如冥想,比如去跟别人聊个天,比如去干点别的放松放松,知道劳逸结合。
那我们讲礼貌,对人家既不能不及,也就是根本就不在乎,大大咧咧,张口就来,对人不尊重,这是肯定不行的。但是也不要过分客气,谢谢,谢谢啊,张口就是这个,也会让人什么觉得过了,虚伪了。
总而言之,这一章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把握度,不管干什么要适可而止。
就好像我们炒菜一样,炒糊了,没法吃了。半生不熟也不行。把握好火候,同样的菜,一样的东西,不同的人操作它效果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再说一句,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不是平庸,说这个人平平常常,很一般,不是的。中庸其实是追求完美,大家千万不要弄混了,告诉人家说我这个人很中庸,马马虎虎,那是让人看笑话的,明白吗?
好了,时间也到了,下一章我们讲: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哈,感谢大家的聆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