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枫诗歌篇青枫投稿社青枫分享素材库
在新手热衷“写作变现”时,写作“高手”到底在谋划什么?

在新手热衷“写作变现”时,写作“高手”到底在谋划什么?

作者: 文荣 | 来源:发表于2021-05-28 20:12 被阅读0次
    来自网络

    一、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最近一周,你写过的最长的一段文字是什么?

    最近一年,你写过最长的文字是用来做什么的?

    当下,距离你最近一次写500字文案多长时间了?

    关于书写、记录,你有什么一直在延用的习惯吗?

    请你花两分钟时间认真思考一下上面四个问题。

    为什么我心中会有这些疑问呢?

    因为“写”的价值,尤其是主动书写的价值被我们远远低估了。

    一个人写作的长度,投射出的是他的专注程度和思考深度。

    一个人写作的频率,决定了他是谁,决定了他能成为什么人。

    二、“写”不仅仅是记录

    今天不谈“写作”,今天只谈“写”本身。写作的目的是用文字输出一篇作品,可以是8个字的备忘录,也可以是5000字的长文。而我在此说的“写”仅就指写的动作。

    从上学开始,老师就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谆谆教导。然而了离开学校走入社会后,我们很多时候忽视了“写”,更多时候是用脑袋来“记”。“写”更多时候发生在参加一些学习活动或会议时做一些记录而已。

    近6年,我养成了一个随手做记录的习惯。一开始只是觉得日常工作细碎,如果不随手记下来,可能有些事会忘掉,靠回忆又不准确,会造成很多后续问题。随着记录时间的延长,我发现记录除了备忘,还有很多我始料未及的好处。

    最直接的就是,书写可以帮助思考。思考就是一个自问自答的过程,如果用电脑系统来比喻,大脑就是处理信息CPU,如果不写下来,大脑首先要做信息存储,思考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写下来后,大脑就会专注于思考,如果写得更有结构,比如写成思维导图样式,还可以更好地辅助思考,让思考得以持续深入。

    三、我的五级写作台阶

    那么我平常写得最多的是哪些事情呢?

    第一,一天开始,将要做的事一 一写下来,标出优先级。

    写工作计划让脑子更清静。以前“要做的那些事”好像生怕自己被忘记似的,总会时不时跳出来提醒“还有我”。现在因为写了下来,它们不再时时挤占大脑的内存,大脑不再“既要存储信息,又要加工信息”,存储信息被外化在纸上或文档中,大脑可以专注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思考。这样,思考做事的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第二,每天下班前,将当天的工作做个回顾记录,对明天要做的事简要做个备忘记录。

    当用5分钟的时间对今日已完成的工作做完记录后,我们的内心会感觉很充实。哪怕有些事情还没有最终完成,但看着已经付出了很多具体的努力在推动这件事,我们内心也会对最终搞定这事情有深切的笃定感。在顺遂的日子里,书写带来成就感,在有糟心事的日子里,书写向我们表明,我们其实做的比我想象得更多。

    简要写下次日工作计划,让我们在第二天上班后能够迅速进入做事的状态。否则极有可能在迷迷糊糊的整理、闲散的思考中浪费中午的短暂时光。最重要的是,提前想清楚要做哪些事,就可以提前告知需要协作的伙伴,让别人也能规划好自己的工作安排。而且提前规划自己时间的安排,还可以在别人需要协作时给出明确的可以共事的时间节点。

    第三、每周末回顾记录一周的工作事项,写出下周要做的事情的备忘。

    说实话,写周工作小结这件事是很“惊悚”的。

    当我翻看一周的工作日志,摘选出感觉比较重要的事项时,我常常会惊出一身冷汗。它就像给我们长出了一双“上帝之眼”。站在局外看,一周的工作成果是那么少,以至于自己都觉得很不好意思。然而与此相反的确是,自我感觉每天都很投入,感觉自己作了很多事。

    周工作小结,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平常陷入具体事项时很少看到的另一面,就好像“导航地图”出了问题,一直猛踩油门往前跑,最终并不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近。

    看到这些,我们的大脑会自动矫正,让我们思考我所做的事和大目标是否耦合?哪些看起来紧急的事耗费时间太多?哪些重要的事推进时间又严重不足?反思后,再调整工作事项,设置优先级和截止日期。进入下一个循环。

    如此,通过“写”总结就让“做事”本身进入了一个自我优化的进程中了。

    第四、就说说我一个月前开始的“7年周更”写作挑战。

    写第一篇文章“为什么加入写作社群”,我用了90分钟。

    写第二篇文章“除了“油腻”,中年男还可以怎样过?”我用了三个小时。

    上周写第三篇文章“别再读书了,你所重视的“认知升级”正在毁掉你”我提前一天写,用了将近6个小时。

    从此时此刻,写的是你正在看的第四篇文章。截止到这一段落,已经用去了两个早晨上班前的时间(约3小时)。

    第五、说说一周前刚结束的一次线上读书活动(连续10天每天要提交读书心得)。

    起先我是抱着一种好奇心参加作者亲自直播的早间共读学习的,因为作者7年专注在个人成长这一件事情上,通过社群引导上千人常年做深度的主题阅读。本来我只是想听听就好,看老师还有什么没写在书里的私家宝贝。但是第一天看到知识星球上同学们大比例同时又是高质量的作业时,我被震撼到了。我也开始每个晚上专门花时间复习和写作业。

    在结合书中要点剖析自己的毛病,给自己提行动要求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在学习成长中最大的问题——太泛太肤浅,了解得多,刻意学习得少,行动量更少。随之下定决心,认真跟学,认真完成作业。

    这13天时间,每天输出500-800字的读书心得,我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明白了什么才是“真学习”,书籍只是一个媒介,我们要通过深入思考将书中的“道理”与自己成长中的困惑相结合,行动提升才不枉搭上的时间。

    四、为什么越写出稿越慢

    为什么越写反而花的时间越多呢?

    除了不愿随便写一篇交差之外,还有几个重要原因:

    首先,我有意把文章的篇幅从800字扩充到了2500字左右(一篇公众号文章的长度)。我想让文章更有深度,即便最终的呈现并不深刻,至少让我写作时对这个主题的思考更多一些。毕竟我写作的初衷就是为了倒逼自己的学习成长,而成长的核心就是要突破“能写多少写多少”的舒适区,要挑战轻易够不着,但又非遥不可及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花费再多的时间,我都觉得都是值得的,这本身就是对“写作肌肉”的锻炼。

    其次,每次选择写什么主题时会花费很长时间,其实每周一就有意识地想了,这周周日晚上就开始落笔写了,起先想写最近刚读完的关于“时机”的一本书的读书心得,可是落笔时觉得还需要时间再整理再沉淀。继而又想到写“父母如何选书”,写了几段后也还是觉得需要更多时间搜集素材、梳理自己的选书经历。最后才选定写你看到的这篇文章。当然前两个主题不是完全报废,而是已经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挪到了我的写作计划中,我会不断充实素材,直到最终能驾驭这个素材。

    我发现,写作最核心的就是找到那个自己渴望表达的主题。不是想到一个就写,而是从大脑中探寻已经有所准备(哪怕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又能通过写,将这个主题使劲往前推进一步,继而又一个阶段性的小结的主题。

    这周确定的关于“写”的主题,我发现用两天的时间完全可以写完整这个主题,而且这个主题又跟自己最近关注的“写作”高度相关,写的过程既是认识自己已经做过的,又会慢慢想清楚未来要怎么写。

    从写工作计划、写工作总结,到写文章、写读书心得,我用了6年时间才有了“自我察觉”的意识。“写”让我越来越专注,也让我有了越来越深的投入。虽然为了准时提交周更的文章,我一次次陷入焦虑,但一想到我过往的某些所谓学习成长其实是徒有其表,新的学习方式让我更有获得感时,我觉得花再多时间也很值得。再一想到,文章发表到网络上会有很多人看到,其中还有人会因此而产生共鸣时我就觉得更有意义了。

    五、榜样的力量让我更坚定

    在写作这条路上,有一个人对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他每天早晨5:00-7:00,用头脑最清醒最不受打扰的时间写作,已经坚持了2000多天,雷打不动。当时听他演讲说到这一点时我还不完全相信,难道真的“日日不断”?但当我打开简书账号“华杉2009”,看到他的作品像日历一样每天早晨7:00左右更新一篇的超长排列时,我彻底被征服了。不仅如此,他还要求自己在58岁前,写出70本书,大概1000万字。他就是华杉老师,华与华咨询创始人。华杉老师说“用东方的话说,叫日日不断,水滴石穿。用西方的话说,是我们总是高估了一年能取得的成绩,大大低估十年所能取得的成绩。”

    我们普通人把很多时间花在了行动上,而且更多的是被动的。反观那些厉害的人,他们很多的时间花在了思考,花在了交流上,而且更多是主动的、深入的输出。

    我一直很好奇,得到创始人罗振宇老师为什么每天能输出精辟的60秒语音?每周能做一场近2小时的知识脱口秀?每年能做一次场4小时的跨年演讲?他在刚刚过去的得到5周年的演讲中说“得到内部要求,所有上台的人都必须要写逐字稿”,包括他自己这个老司机。

    新东方教育为什么能名师辈出?好多名师谈到一个“生不如死”的通道——写逐字稿。帅健翔老师在《优势成长》中写到“准备一个完整的20小时的课,需要把逐字稿写下来、背下来。准备好了以后,从早上9点,讲到晚上9点。磨课只有一个要求:不能有一字讲错,也不能有一处卡顿。磨课的过程一般持续半年到一年,才会达到标准。这半年,陪伴你的只有那一个空荡荡的课室、摄像头和一份几十万字的逐字稿。”

    很多人都很羡慕脱稿演讲,可是对于高手来说,写稿子才是基础。长时间写稿子的深度思考过程帮他们守住了底线,让他们至少在登台时心里有底,很多时候会胸有成竹,超常发挥。脱稿只是为了不让表达过于受制于稿子的一字一句,而且可以更鲜活的展现自己当时的灵感,与听众融为一体,产生共鸣。

    真正牛逼的脱稿演讲是充分备稿后的增量演绎,是深度酝酿后的伺机绚烂。

    六、写作的两种效应

    再回头来看我的写作轨迹,可以发现一个动机、两种效应。

    一个动机就是为自己而写。这一点也是我一直很纠结的,因为自媒体兴起后,很多关于写作的教导都在讲“用户思维”,讲要给读者“好处”,讲屏读时代要间隔制造爆点,总之写作就是要想方设法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忍不住从标题一直读到最后一个字。

    可是,在正式开始周更后,我发现我对“指导读者”、“操控读者”很是抵触,因为觉得自己不够资格。我自己目前能写的都只是个人的成长经历及关于学习、关于阅读等的思考。我个人既没有没有名人大V那样跌宕起伏的经历,又没有专家学者领域高手那般思考的深邃。

    最终我还是决定诚实地面对自己,诚实地面对写作,就写自己想要表达的,写自己愿意花时间沉下心来思考的东西,最终对读者有没有用,那还是随缘吧。毕竟我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真实的还原一个普通人的成长探索过程。市面并最不缺的就是各种教导人成长的老师、课程,我又何必去凑热闹呢?

    我相信我手写我心的真实让我有话可说。

    写作的两种效应是指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影响。

    写作首先整理自己,慢慢拓展自己的思考深度和认知边界。我相信因着思考而做的记录会不断启发我、引导我更真切地活着。

    其次是借着周更并公开发表的机制,让其他人有机会阅读到我的文章,或许有些点会在某些时刻对某些读者有些许的启发。我相信那些曾经和正在拯救我的东西,在与我类似的人那里也会有一些共鸣。

    套用一句话就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里的“为”是作为、是成为、是造就,就是做好自己,让自己刻意学习,持续成长。能否影响别人,是“果”不是“因”,不是我写作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我唯一要做的就是“把心注入”。

    七、是时候做个决定了

    写作难吗?就是一个一个码字,就是从一句话开始,慢慢练习写出140字的微博体,写满300字一页A4纸,写出800字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写出1500字一篇公众号文章-------

    有一种人,只在办事需要签名的时候写。

    有一种人,在想事情的时候会在纸上写写画画。

    有一种人,会写工作日志、生活日记,让活着的每一天“有迹可循”。

    有一种人,每年除夕都会写一篇年度总结,让自己来年更上一层楼。

    有一种人,每周或不定期写一篇文章,向公众输出自己的思考。

    有一种人,每隔几年就出版一本书籍,和盘托出对某一领域的系统化深度思考。

    不知道阅读到此处的你,关于写作这件事,内心是否冒出了一些想法呢?

    又或者,你要成为上面的哪一种写作人呢?

    是时候该与自己做个约定了。

    (我是文荣,一枚热衷学习成长的小兔子,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欢迎转发。如果关于写作、关于成长,你有更好的想法、做法,欢迎与我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新手热衷“写作变现”时,写作“高手”到底在谋划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ofe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