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句流行语: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与此异曲同工的另外一种通俗说法,就是好相处就处,不好相处就不处,跟谁在一起舒服就跟谁在一起,不违心,不将就,不凑合。
深以为然!
年轻的时候,把朋友当作人生的一个重要部分,隔三差五地呼朋引伴,时不时地促膝长谈至深夜,推杯换盏乐此不彼。
年岁渐增,跨过中年的门槛,朋友就像大浪淘沙,越来越少,留到最后的才是金不换。
临近退休,更加意兴阑珊,朋友的聚会锐减,能不去的尽量不去。
有人问起,就以懒惰做借口,太懒了,懒得出门,懒得说话,尤其雄辩滔滔,基本戒了。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是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现实生活中,饱经世故又不失纯真的人,是稀缺资源,谁遇到谁幸运。
年轻的时候,热烈交往的朋友,经过几年几十年的风吹雨打,还有多少人保有曾经的色彩?
这一点我比较悲观。
譬如下面四种朋友,即便你们曾经好到穿同一条裤子,那么现在,你是敬而远之,还是继续你侬我侬?
一种女王型。
因为长期的养尊处优,以及职位的特殊经常被人求着办事,因而变得咄咄逼人,嚣张跋扈,凡事都要占上风,要众星捧月地夸,要以她为中心,稍有不满,红着脸拂袖而去。
一种自恋型。
什么都是自己好自己优,长得好看出挑,气质碾压众人,这可以忍受,毕竟与人无碍。可笑的是,她总认为自己说得全对,做得全有理,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本来就是各人各想法,她不行,非得跟你雄辩滔滔,直至你哑口无声。
一种玻璃心。
自尊心太强,内心太敏感太细腻,你跟她说话与相处,得字斟句酌,得小心翼翼,不得哪句话冒犯了她,哪个举动轻慢了她,她嘴上不说什么,脸色却迅速阴暗了下来,关键是你自己还不知道错在哪里。
一种见不得别人好。
你栽了眉,她说你的不如她的好看。
你家孩子考上研究生,她说研究生屁用,满大街扫地把一扫一大片。
你家准备买新房子,她百般劝阻,不是说房子地段不好,就是你得把钱留着养老,事实上,她自己正在买房,而且一套接着一套,赚得盆满钵满。
上面四种人,曾经是我的好朋友,我们曾经一起看电影逛街喝茶,我曾经以她们为傲,曾经因为结交这样的朋友,感到人生精彩纷呈。
然而,我现在只想远远地离开她们。
人是会善变的,或者说,我们原本就是这样的人(我在别人眼里也许缺点也是一大堆),时间、物质与见识让我们现了原形。
年轻的时候,撇开原生家庭,单看我们自己,除了学识与性格,没有什么明显不同。
几十年时间,因为职业、财富与人脉的潜移默化,我们还能平等地相处与对话吗?
就总体看,不细分到某个人,经常被人仰视的医生、老师与机关干部,与经常仰视别人的流水线工人,以及时常被人看低的服务岗位,这两种人虽然是嫡嫡亲亲的同班同学,她们能完全平等地相处吗?
反正我做不到。
我得顺着她们,说让她们高兴的话,点她们喜欢吃的菜,夸她们皮肤好气质好,委曲求全在所难免。
因为,我遇着事情得找她们。
这是我以前的做法,现在,我只想远远地离开她们。
家里再有亲戚孩子上学,我不找当老师的同学帮忙了,让他们自己跟班主任或者老师沟通。
家里再有亲戚看病,我不找当医生的同学帮忙了,同事老婆在医院,人很好,我找她办事没有任何负担。
需要跟机关打交道的,我也不找同学帮忙了,直接找对口部门公事公办。
活到这把年纪,不想再看人脸色说话,也不再想讨好谁奉承谁,不想再做委屈求全的事情,不想再费心吧啦地维系不舒服的关系。
性格有异也好,职业不同也罢,都可以归纳到不同的圈子,只能说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无比庆幸的是,我一直拥有三两个好朋友,我们在一起,不必说奉承讨好的话,坐卧随意,唱跳随性,无拘无束,轻松又自在,没有任何负担与压力。
我一直以她们的坦荡与真诚,以及朴素做人为傲!
不管间隔多长时间没有相聚,只要一个电话,我欣然前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