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是岭南中医药流派的杰出代表。邓老虽已年过百岁,但耳聪目明、行走入场,思维敏捷甚至超过一些后生仔。他的长寿与他在常年行医实践中总结出的独到“养生经”有很大关系。
上周日,由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州日报社主办的“寻访岭南中医药世家暨岭南名中医大讲堂”活动,在广东省中医院正式启动。在大讲堂上,邓铁涛教授的两位弟子、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邹旭教授和省中医院心血管大科主任吴焕林教授,分别从防范心血管病和广东常见的痰湿体质人士如何养生的角度切入,娓娓道来邓老的养生经。
主讲嘉宾: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邹旭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大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吴焕林教授
养德、养心、养脾胃、养肾这“四养”,是邓老长寿的秘诀。邹旭指出,邓老养生经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坚持,要有恒心。正所谓:“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寿”。
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邓老的学术传人们在养生实践中巧妙融入时代的元素,“衣食住行”处处皆可养生。
国庆之后,广东天气转凉。此时该如何养生?
“天气降温,讲究一个季节的转化,秋日可缓解痰湿,” 吴焕林说,秋日血压易升高,四五十岁的人尤要注意护心,特别是天气变化时,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双腿的保暖,睡前不妨泡温水,其他一切以平衡为主,稳定为畅。
邹旭:“以动促静”莫紧盯手机
邹旭教授指出,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在农村为44.60%,在城市为42.51%。
作为国医大师邓铁涛的高足,邹旭建议大家要想远离心血管病,健康延年,不妨向这位百岁老人学习“养生经”。邹旭说,邓老在诊疗之余潜心研究中医药学养生之道,他的养生之道总体有24点,可概括为4大方面:养德、养心、养脾胃和养肾。
养德排首位。“厚德者才能长寿。”邓老认为,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可使人心胸豁达,性情开朗,心态平和,从而使人体气机调和、气血畅达,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有利于机体健康的激素分泌,使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协调到最佳的平衡状态,延年益寿。
“邓老提倡需多读书,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修养,”邹旭说,在饮食上有节制也是“养德”。
“以动促静”莫紧盯手机
第二是养心。心是“一身之主”,心强健,人体各脏腑才能健康正常,调神即养心。养心首先要开心,“笑一笑,百年少”。现代研究表明,不良情绪容易产生应激反应,而急剧的或长期慢性的应激反应,容易使人体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低下,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心脑血管疾病。邓老喜好书法,练字能够熏陶人的性情,从医学上来说,通过练字可以转移注意力,使身心进入“忘我”的境界,从而减少不良情绪的负面影响。
邓老主张“以动促静”。修习静心功、静坐可以使全身放松,代谢减慢,促进机体自我修复能力,常闭目养神,而不要时时刻刻盯着手机。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所谓“先睡心后睡眼”,如果经常在凌晨2时后才入睡,身体极为受损。睡不好可以按脚底涌泉穴和手部心与肾经交汇处,也可自制助眠药枕、用药沐足。
邹旭说,邓老常用一些药材煮水泡脚,具体药物有:怀牛膝30克、川芎30克、天麻15克、钩藤30克、夏枯草10克、吴茱萸10克、肉桂10克。
食疗也有助“养心”。邓老爱吃橙子,橙子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与微量元素,爱吃榴莲,榴莲有温养心肾的作用,富含钙质。夏天常吃苦瓜,爱喝炖汤,各10g的人参和田七,外加5g陈皮打粉,每天一勺,利气化痰帮心脏。
“吹水”有助脾胃的代谢
三是养脾胃。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天吃1斤。饮食有节,食不过饱,七分饱即可。吃杂不宜偏,尽可能吸收丰富的微量元素,广东人宜吃偏温的东西,少吃寒凉。动以养脾,邓老从50岁后就开始习“八段锦”,常摩腹也可改善肠胃,每天顺逆各50次。
四是养肾。午间散步,采阳助肾,早上6~10时的太阳有助活血化淤,下午4、5时的太阳助补钙。中医认为,精充则体健寿长,过度放纵欲望,易致肾精损耗,精神压力大,加速人体机能的衰竭,应多学习“乌龟的欲望”。
在着装上,邓老主张追求舒适质朴,宜宽不宜紧。现在年轻人爱穿紧身装,太紧不通气,太闷易致真菌感染。还要重视足部和脐部的保暖,否则容易受寒邪的侵袭。
应现场听众要求,邹旭也介绍了自己的养生经。在恩师养生经的基础上,他加入了现代生活的元素。“一定要重视早餐。我会在早餐里加入适量的牛肉、蛋和青菜。”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会在早上喝茶或喝适量的咖啡,保证一天的精神,尽早进入工作状态。
此外,邹旭强调,现代人要多与他人 “吹水”(粤语“聊天”),不要吝啬语言沟通,“‘吹水’可多出汗,有助脾胃的代谢。”
吴焕林:岭南多痰湿 痰湿百病生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名句,不仅让荔枝,也让“岭南人”声名大响。一方水土一方人,岭南人也有着独特的体质特点,那就是痰湿者众。
吴焕林教授指出,痰湿体质危害多,岭南人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多见病,称得上“百病皆由痰作祟”了。如何“制伏”痰湿,调养体质,名中医有高招。
岭南人“痰湿”从何来?
中医将人的体质区分为9种。气虚与痰湿体质,在岭南人里竟占比超过七成!
吴焕林教授援引一项研究项目,该项目对广州地区6525例体检的人,实施中医体质辨识,结果显示,9种体质的分布居前位的是:气虚质(2635例)、痰湿质(2029例),分别占了40.38%、31.10%。
到底岭南人“痰湿”从何来?
吴焕林教授指出,岭南地区南濒海洋,北靠五岭,由于处于海洋气候与内陆气候的交汇处,炎热潮湿,温高湿重。正是俗话说的“地土”,孕育着岭南人群特点包括:普遍多汗出、勤泳爱浴,喜欢吃生冷食物、鱼虾海鲜等多湿或滋腻之品。如是种种,正是岭南人群多痰湿的源头。
中医认为,先天禀赋、后天影响、脏腑失调,都是体质形成因素。世居岭南,遗传因素自然是本土岭南人痰湿体质形成的第一要素;多食少动、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腻、贪凉饮冷,居住潮湿、淋雨涉水,作息时间不规律、爱晚睡等等,是后天因素影响;而“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当肺失宣降,或脾失健运,或肾阳不足等等,导致脏腑失调,运化障碍,以致湿浊留滞,形成痰湿。
测试:初判是否“痰湿”质
(注:如果以上绝大多数项目答案为“是”,可判定为痰湿体质,或者通过填写以上《中医体质量表》,由医生计算判定体质类型。)
其实,痰湿“有样睇”。
痰湿之人,在形体上,“肥人多痰湿”,一般体形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松软。
在面部上,面部皮肤油脂较多,有些人面色淡黄发暗,眼圈微浮肿。
观舌上,舌头胖大,舌苔白腻,嘴里常有粘、发腻、发甜的感觉,痰多。
痰湿之人,一般自感汗水多且粘,容易胸闷,容易困倦,平时比较爱吃甜食和肥腻食物。他们一般大便正常或者略稀烂,小便量不多或者颜色稍微有些浑浊。
危害:“百病皆由痰作祟”
民间有话:“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这是真的。痰湿体质危害健康,可谓致病广泛。
吴焕林教授指出,痰湿如果停在肝脏就是脂肪肝,停留腹腔内脏就是“将军肚”— — 中心性肥胖,流注于下就是下肢水肿,上达于头会经常头晕脑涨、头脑不清,停留到心脏会感觉胸闷、气短、心慌,混在血液中则血脂血压升高、血液黏稠,甚至颈椎病、腰痛等。
因此,痰湿导致的发病倾向包括了胸痹、眩晕、消渴、中风等疾病。如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肥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吴焕林教授指出,有形之“痰” 主要蓄积于肺或胃,经由口鼻而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易引起咳嗽、呕吐;而无形之“痰”,则因气化失常而在人体内逐渐蓄积、流动不测、秽浊腐败、凝结积聚、遍布周身,易引起眩晕、胸痹、消渴、中风等疾病。湿之致病,则在内外湿相互作用下,易引起大便溏泄泻症状,如现代医学的肠炎等。
痰湿体质如何调养?
第一:环境起居调适
① 不宜在潮湿的环境里久留,在阴雨季节要注意避免湿邪的侵袭。平时还应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血压。
② 嗜睡者应逐渐减少睡眠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以舒展阳气,通达气机,使身体机能活跃起来。
③ 洗澡应洗热水澡,适当出汗为宜;穿衣尽量保持宽松,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纤维为主,这样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
④ 注意保暖。“湿遇温则行,遇寒则凝”,寒凉的天气不利水湿在体内运化,常伤及脾胃,应避免受寒。
第二:体育锻炼
首先应长期坚持锻炼,如散步、慢跑、球类、武术、八段锦及舞蹈等,不建议游泳,尤其冬泳,以免耗伤阳气,更受水湿。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结实致密。
其次,有氧运动很适合痰湿体质者,比如散步、慢跑、登山、骑车、游泳、太极等,最初持续时间可以短一些,每次5~10 分钟,努力达到30 分钟以上才会逐渐见到效果,最终应该达到每次锻炼维持60 分钟以上。
第三:精神调适
痰湿易神疲困顿,要多参加各种活动,多听轻松音乐,以动养神,以动健脾。还要避免抑郁恼怒,以防肝郁气滞,痰湿内生。
第四:饮食调理
① 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腻、生冷滋润之品。
② 多食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清淡食物,如赤小豆、扁豆、蚕豆、花生、枇杷叶、文蛤、海蜇、胖头鱼、橄榄、萝卜、洋葱、冬瓜、紫菜、荸荠、竹笋等。
③ 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
第五:穴位调理
痰湿体质需要化痰祛湿,可采用针灸、拔罐,甚至按摩丰隆穴、中脘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等。此外,经常轮流按压腹部,可促进腹部脂肪的分解。
痰湿食疗有方
吴焕林教授指出,党参、白扁豆、砂仁、陈皮、淮山、薏苡仁、茯苓、赤小豆、冬瓜皮、白芥子,都有一定的祛痰湿作用,白芥子、陈皮,主要是祛肺部、上焦的痰湿。陈皮和党参、白扁豆合起来,可治中焦的痰湿。赤小豆主要是让湿气从小便而走。此外,苍术、茯苓、五爪龙等调脾胃,则是痰湿治本。药膳1:红豆薏米粥薏米100克,红豆50克。将红豆和薏米浸泡2小时,加水煮成粥即可。可利水消肿,清热祛湿。药膳2:邓老健心方红参15g、陈皮3g、田七5g。制作时加少量廋肉,炖服,可益气化痰、活血化瘀。药膳3:二芽神曲粥炒谷芽、炒麦芽、神曲各10克,大米50克。制作时将诸药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熟时调入白糖,可健脾胃、化痰湿、调血脂。祛湿代茶饮1:五指毛桃20~30g,土茯苓20~30g,炒白扁豆10~20g,可健脾益气,化湿祛浊。祛湿代茶饮2:茯苓15~20g、桂枝10~15g、白术15~20g、甘草6~10g、红枣10~15g,可健脾运湿,温化痰饮。
亲,如果您觉得文章写的不错,那敬请关注【壹参健康】并点个赞吧,更多健康养生文章等你阅读!或添加并关注微信公众号【yishenhealth】壹参健康。公益健康知识平台,您的关注是我们最大的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