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2岁男孩杀母,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这些天,12岁的男孩杀母的新闻触动着每个人的神经。在这场悲剧里,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又都是加害者,我们很难去指责任何一个人,因为这里面蕴藏着我们每个人的身影。
我们来看看这场悲剧里的人都要承受些什么:
12岁的男孩,虽然由于年龄原因,很快就被无罪释放,但是他的未来在哪里?被学校抵制,被同龄人排斥,杀人犯的标签可能之后都要跟随他的一生,挥之不去,家属没人愿意接管他,父亲再次“逃回”到之前打工的地方,蒙上眼睛束手无策。
他未来的会经历什么样的日子,可能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法律无法惩罚他,现实却已经开始给他点“颜色”看看,未来他可能会走到无路可走地步。据说当地政府已经给出妥善安置
当然,他的妈妈是这场悲剧里最大的受害者,她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34岁的女人,所有人生的美好都还没有开始享受,就被自己的亲生儿子以这种残忍的方式杀害,看看这个女人的下场,无疑这是一种巨大的悲哀。
他们那个2岁的儿子,不知道将来如果有一天他长大了,了解了这一切,他要如何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有一个杀人犯的哥哥,亲生母亲又在自己如此年幼的时候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被残忍杀害,父亲远走他乡,他未来的路又要如何走下去?
还有那对年迈的爷爷奶奶,他们自己含辛茹苦一手拉扯大的亲孙子,竟然会做出这种事,现实中所有的矛头又都指向他们对孩子的溺爱,他们可能到现在都意识不到,问题到底到哪里,自己爱孩子,难道错了吗?他们心疼孙子,但是已经无力管控孩子,那种无能为力可能会在他们以后为数不多的生命中不断地拷问自己,寝食难安:我的孙子到底该怎么办?
当然还有那位关键的父亲,面对家庭如此大的变故,妻子被杀,儿子叛逆成为杀人犯,没有人管得了,上不了学,没有地方可以接收他,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酿成了如此大的惨剧,他做了什么?听说他已经重新回珠海打工,让人惊诧,同时又在意料之中。
二、12岁男孩身上是现实社会的缩影
问题出现的时候,要揪出那个“坏人”容易,但是反思自己很难。似乎只要揪出“坏人”,然后把所有的错都归咎到坏人身上,只要自己远离坏人,就万事大吉了。
比如,很多评论会将矛头指向这个孩子的自私冷酷,觉得他太过残忍,觉得他怎么能够杀了自己的母亲还能够如此冷静的处理现场,他杀了母亲竟然还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然后觉得说“错了,但是我杀的不是别人,是我自己的母亲”。
也会有人将矛头指向隔代抚养的爷爷奶奶对孙子的溺爱,没有正确的教育孩子。当然也有人把矛头指向父母缺位的家庭教育。
我不想为任何人辩解,我也非常认同这些观点,假如我的孩子跟这位男孩在同一个学校,我会是跟那些家长同样的态度:坚决不同意自己的孩子跟这样的孩子在同一个学校上学。
但是反思一下,这个男孩身上出现的问题,折射出了他们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而这个家庭系统又是多少我们社会现实的缩影?
三、有多少家庭抚养孩子的过程,是这种隔代教养的溺爱式教育?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最开始可能就会带着一种亏欠和弥补的心态,觉得孩子可怜,要好好照顾孩子,但是要知道溺爱不是爱,这种没有自我的牺牲式的供奉,慢慢会让孩子养成一种错觉:你们都欠我的,你应该为我付出。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树立边界感很重要,让他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做的,能做的,是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去承担的,什么是别人该承担的,别人的事情,当他试探到这个底线的时候,他就会对自我有约束,懂得跟别人相处。
但是很明显这个孩子是没有边界感的。他不高兴的时候会打妈妈,要钱的时候,给的少了也会打人,他觉得这些都是应该的。
缺乏边界感,给人的感觉是这样的:你身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上,你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试探,你想试探下往前走会不会有毒蛇,会不会被惩罚,你心里有很多猜测和未知,但是当你尝试往前跨步的时候,你内心会觉得可能是会有惩罚的,是不是不应该的,但是没有明确的回应的话,你就会想要试探着继续往前走。
在这种没有边界感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内心其实是没有安全感的,因为边界感会给人一种确定感和支撑感。
有边界感的孩子就像在这个无边无际的荒野上,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当你累了,受伤了,害怕的时候可以躲进去,知道自己可以害怕,并且可以展现自己的害怕。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做,自己内心是有准绳的,而不是空旷的无依靠的。
而这个12岁的男孩得到的溺爱,会让他一方面觉得:你们都欠我的,应该给我,一方面他无法理解别人的感受,和别人建立起情感上的交流,因为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因为他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体会过这些到底是什么。
12岁的他,像一座危险的孤岛,沉默,不会沟通,叛逆、抽烟、玩手机,不听话,沉迷游戏,暴力,在这座孤岛上,没有人看到的地方,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黑暗势力在一点点生长,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
有的人会问:老一辈人就是会溺爱孩子,我怎么才能降低老人对孩子的溺爱带给孩子的影响?
其实这个问题透漏出的是:为什么老人的溺爱对孩子的影响那么大?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这么小?这是我们作为父母的要去反思自己的地方。
四、父母拿什么去教育孩子?
其实看到这个家庭的生存状态,我们是无力去指责任何一个人的,因为这样的家庭过的生活其实是我们很多人还在过着这样的生活。这位妈妈所经历的,男孩所经历的,也是我们自己每天经历的,只是事情没有在我们身上发生而已。
这位年轻的妈妈,结婚生下第一个儿子的时候,也才22岁,生完孩子之后,家里经济压力大,跟老公一起外出打工,孩子交给老人来带,平常跟孩子一年待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一个月,32岁生下第二个儿子之后,回来照顾两个孩子,赫然发现老大已经变得叛逆且不可管教,内心的焦虑和落差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丈夫不在身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一个是叛逆期的问题少年,一个是2岁的“小魔头”,跟公婆教育理念又不一致,经常因为孩子发生冲突,这么多问题叠加在一起,想想就焦头烂额,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打架抽烟,无法沟通,自己要么是用狠话指责骂他,要么是无奈,要么打他,找不到更好的教育方式,看看这样的家庭是不是我们很多家庭的缩影?
我们常常说教育孩子,可是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你拿什么去教育孩子?你懂得道理,你拥有的知识,还是你是正确的?孩子又凭什么要听你的,只是因为你是他的父母的身份吗?
孩子也是一个正常的人,要想让他听你的话,你先要让他感觉到你是爱他的,他可以信任你。当然这份爱不是你以为的:我是在爱他的,你看我赚了钱都给他花了,而是你要去懂得他要的爱是什么。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使得孩子会听父母父母的想法和意见,照顾父母的感受,孩子通过和父母建立关系,来学会跟这个世界建立关系。
但是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次感觉害怕的时候,父母都不在身边,或者即使在身边也并没有关注到孩子的需求,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就会慢慢丧失掉,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爱的时候,自然也就听不进去父母的话,等到有一天孩子内心的小宇宙已经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自行运转起来了,父母再想去管教孩子,对不起,孩子心里已经没有你的位置了。
当父母的有效期,算起来差不多也就十来年,如果你缺席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那些是永无弥补的,过去了就不会再来。等到有一天孩子遇到困难了,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会想到去寻求父母的帮助,他可能只会通过一些变相的途径来克服,比如打架,比如网络,比如抽烟。
不要再去责怪孩子为什么会打架,为什么会迷恋网络游戏,为什么会抽烟,问问自己:这些年你是怎么一点点弄丢了当初那个哇哇落地,对你百般依赖的小婴儿的信任的?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渐渐变得跟你没话说了?什么时候开始你看不懂他了?什么时候开始他开始躲避你了?有多久他没有跟你讲他身边发生的故事了?有多久你没有摸过他的手,没有抱过他,亲过他了?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失1分,当他成人以后你可能要花10分的力气来弥补,当年透过的懒,犯的过错,孩子长大以后要用更大代价来弥补。
逝者已经离开,生者谨记教训。
四、出走的父亲,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悲哀
在整个悲剧里,最让人悲哀的是这个父亲。我很难想象到,当这一切都发生之后,这位父亲是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再次离开家去打工的?
我不知道他会不会担心大儿子以后要怎么办,会不会担心小儿子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会不会重复大儿子的老路?
大儿子原来的学校不接收自己的了,难道换学校就会有人接收吗?如果社会没有给孩子一个收容的地方,等待孩子成年以后的下一个去处是不是就是监狱?孩子不懂沟通,情感上不能理解别人,未来的伙伴关系,亲密关系怎么办?暴力变成了他解决问题的策略,下一次他就能控制自己了吗?作为父亲除了赚钱,还能给孩子做什么?
又或者这些他都顾不上了,因为家里要吃饭,他必须要赚钱,他没得选择。当然也可能,他会觉得一切都已经发生了,自己留下来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也管教不了儿子,自己还是去打工赚点钱比较重要。
我不知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不会反思自己的家庭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我会觉得最可怕的是:在中国有太多种这种父亲,觉得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自己只管赚钱就好了。
出走的父亲,焦虑的妈妈,叛逆的孩子,溺爱的祖辈,这是多少中国家庭的标配?很多父亲在面对孩子出现问题时候的三部曲就是:1、老婆,我一天在外这么辛苦,你是怎么带孩子的?2、骂一顿,还说不通的时候暴脾气上来打一顿,3、无奈,我也管不了了,随他去吧。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妈妈是孩子最开始的基础安全感的承载者,父亲则是人际安全感的承载者,孩子通过跟父亲相处建立规则意识,懂得怎么他人相处。
尤其是男孩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更是不可缺少。0-3岁的男孩需要在父亲的拥抱和抚摸中,体会男性的力量感,父亲粗大的手掌和结实的身体会让孩子体会到妈妈给不了的安全感。
而3、4岁的男孩则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开始出现,产生跟父亲的竞争妈妈的想法,在竞争的过程中逐渐慢慢学会挑战和认同自己男性的特质,7岁以后的男孩就要更多跟随爸爸生活,在现实中更多的了解男人应该是什么样的,通过认同父亲的形象,学做一个真正的男人。
假如这些阶段都是缺失的话,男孩就会长不大,始终卡在某一个地方,心理上无法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不知道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也无法建立起自己的规则感。
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男人都跑去赚钱,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这一点是我们整个社会大系统造成的。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而是延续几代人共同积累下来的现象,希望从我们现在开始努力,为我们以后的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做准备。
悲剧已经发生,希望我们在悲哀的同时,从中警醒自己,不要让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