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天色向晚,昏黄暮色中细雨袭来,沿岸的行人只觉荒凉凄冷,他虽然感觉疲惫,却也不愿停下片刻。但是很快,眼前就出现了另一番景象,首先感知花香馨逸,随即又见绿树湖光,一座朱红的房屋出现在水边,窗户洞开,帘子缓缓卷起,隐约可见是一女子,正在关注屋外的雨中黄昏。行人不觉驻足,此时再看天地间的荒芜,都觉恰到好处。
这些是苏轼眼前景象,也即心中所想。从词中走近,看看他是如何诉说。
熙宁七年三月,苏轼自京口返还钱塘,在京口得乡书,便作词述怀。
这个时节,盛开的杏花芳香弥漫,柳枝如烟,开始变绿,垂丝向下,好像一缕缕细线,水边有房屋,朱红门窗格外显眼。屋中的伊人卷起帘子,眼前所见只有一片黄昏雨。
苏轼走出想象,晚风吹来,自己屋内烛光摇动。因心中苦闷,愁绪满怀卧在床上。想回去却又回不去。不知她现住在何处,外面芳草萋萋,已经不能找到归路。
点绛唇
宋 苏轼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苏轼的这首《点绛唇》是在路途中所作,词中所写明确分为两大场景,从如画的春色中开始落笔,无论飘香的杏花,还是如烟的柳树,都正好处在合适的时间,恰当的位置,成浑然一体,无需增减。一切只为衬托“水边朱户”。
一片黄昏雨没有结束,词人的屋内晚风吹来,烛光摇动,由此可见窗户大开,暗合上文伊人卷帘,屋内的烛光可知时间在黄昏到傍晚,亦暗合伊人开窗所见的黄昏。这样描写,可以将两个不同场景放入连续的同一时间。
再转换视角,朱户中的伊人开窗愁望黄昏雨,这里并不存在词人,词人愁卧在床,也不知“凤楼何在”。不同场景的两人却有同一份相思。但相通的心灵终究抵不过人生命运,正如“芳草迷归路”,在他们之间横亘了太多,不可逾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