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末年,老子弃官来到西周故地,在秦岭一带干了一件名垂千古的大事,你知道吗
快乐有趣
老子塑像位于秦岭岐山县翠屏山的石洞,2500年前因为有了与老子的联系,自古至今声名远扬。
直到今天,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的游人,还是要虔诚毕恭地给老子,这位和西方的苏格拉底一样、为人类思想夜空带来犀利光芒的圣贤,点上一柱感恩的香火。
老子的《道德经》在秦岭著成,从这里流传,而以《道德经》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与源头在西周的儒家思想亦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两座并峙高峰。
老子石像公元前516年,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早已对周王室心灰意冷的老子于是骑上一头青牛,离开洛阳,往桃林塞以西的秦国而去。
途中,在秦岭一带的楼观台、岐山县的翠屏山、宝鸡的大散关等几处小住考察,开始了创作《道德经》的思考、修改和演讲。
东周末年,正是分封制(封建)让周天子的权力逐渐弱化。由于层层分封,各领地不仅保留了一定的自治空间,而且也必然造成权力与权力之间的博弈,从而使协商、让步甚至无为政治成为可能。
这样解释老子西行来西岐故地,老子思想与周王朝政体的关系,或者说老子虚静守柔思想有什么样的现实基础?似乎更具合理性。
老子塑像周王朝政治文化中的“虚君”“分封”“礼治”“让步”等方面的设置与精神,的确对老子的思考很有启发,但是,这种启发最多只是引发性的。
要把这些启发引向对“有-无”“常道-非常道”“有为-无为”以及诸如“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等等这些形而上学的思想,则需要在思想上完成触及绝对性本原的思考的突破。
姬周时文王演周易,周公作礼乐,特别是西周先贤们所秉持的爱民、宽容、守柔、不争等观念,更是给予老子以深刻的影响。这是老子思想和西周的政治文化联系起来的基础。
老子的思想渊源就是周王朝的政制,而他的“让步”哲学跟周制的“虚君”现实密切相关。
老子像有专家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创见。但是疑问是:老子到底是“代天子说话”还是“对天子说话”,是把周王朝的“虚君”现实转换为一套抽象观念,还是“劝谏”天子应当采取“无为”之道?如果是后者, 老子就不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而可能是变革的倡议者。
周制不仅存在刚健有为的一面,更有无为而治的一面,它们都是周文明精神的构成部分。
专家认为,周朝实行的是一套虚君制度,实行弱权力调控,由此才产生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小国寡民以及以百姓心为心等思想。老子将《道德经》作为史官的他面对后来帝王所传授的治国之道。另外,对于老子之“玄德”的强调,同样揭示了周德的另一面向,颇具意义。
周文明不仅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起源,也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与其他各家共同起源,它的确是百家涌现之前的“一”。
西周故地西岐,这里见证了初周的锐气,盛周的辉煌,同时也见证了周朝东迁的挣扎,东周末年的衰亡。
史册中关于西周圣地的记载,以及在西周故地的考察游览,老子思想触动很大。心情随着他看到的“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而跌岩起伏,时而愉悦,时而沉思,反思着西周文明,久久不能平息,成为萌发创作《道德经》的原始动力。
伴随着秦岭山中那飘忽不定的山岚雾气,昏暗的青灯之下,浩渺宇宙之间,天地万物,相依相存,相克相生,无穷无尽的自然法则,在老子的胸中升腾奔涌。
老子骑上青牛塑像他铺开竹简,用黝黑闪亮的笔墨,书写下那足以令后人景仰与骄傲的第一行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还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在秦岭翠屏山后,端坐在山中河边的一块莲花台上,悟道,向众弟子讲经说道。
他所说之道,就是《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心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后舆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忧。
老子讲善,有很多级别,所谓最高级别的善,就好像水一样。
上善有利万物而不争的特点。水有7小善。正因为什么也不争,所以才没有忧患。在讲道的过程中,老子的思想得到升华。
公元前516年,位于秦岭岐山县翠屏山老子洞,注定要成为世界文明史上最值得记忆和回味的一个地方。
因为在老子讲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之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人能够用如此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阐释出宇宙万物之间,这种相克相生的哲学关系。
正是两千多年前,尹喜与老子在秦岭山下的结缘,使《 道德经》这部伟大的著作从这里得以流传,这一切都为秦岭岐山县翠屏山老子洞这座看似普通的大山平添了不同凡响的豪迈,也注定了秦岭与中国道家思想相交相融的历史夙命。
《道德经》 鬼谷子站在今天,博大宽厚的秦岭群山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摇篮,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500 年前,就在老子思考、创作、修改、宣讲《道德经》的地方,如今早已是人去洞空,只有那巍巍秦岭,青山依旧,宁静安详。
从这个意义上说,2500年前秦岭岐山县翠屏山老子洞的那一盏光焰黯淡的青灯,却注定成为照亮人类文明进程的不灭光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