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口口声声说爱孩子,是真的吗?
我们家孩子的爸爸是“直升机爸爸”,远近闻名的“爱女如命”,然而却爱不得法,被孩子称为“假爱”
某天,闺女兴致勃勃地要给爸爸讲她在学校里的趣闻
闺女:“爸爸,我们班上的那个同学。。。我们今天。。。。“
爸爸:“你赶紧写作业,先不要说话了,都几点了!“
这一句冰冷的话,浇灭了闺女分享的热情与渴望,只见孩子悻悻地埋头写起了作业
我们口口声声说“爱“孩子
为什么我们就不愿意花一分钟时间,听孩子把话说完呢?
为什么我们就看不到孩子内心那份分享的渴望呢?
看见孩子,从走进他的内心开始
作家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里说:看见,是真正的爱。
爱是以接收方的感受为准的
孩子被看见的那一刻,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
(1)伯伯,看见我的小石头了吗?
李崇建老师的一个TED视频“教育如何让孩子成为自己”开篇提出:
你允许孩子选择自己的职业吗?你允许孩子选择自己的性向吗?你允许孩子有情绪吗?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吗?你允许孩子做自己吗?
句句扎心,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真正有“看见”过孩子,看见过他的内心,看见过这个和我们一样平等的人吗?
视频里,李老师提到一个他和小侄子之间的一个互动
5岁的小侄子拿着一块小石头来到他身边,他蹲下身子与小侄子交流
李老师:“这块石头,你是哪里来的呢?”
侄子:我从门口的地上捡的
李老师:哦,你怎么注意到这块石头呢?
侄子:因为有条蜥蜴爬过去
李老师:那这块石头,你要把它放在哪里呢?
侄子:我要把它放在桌子上
李老师:哦,你为什么放在桌子上,而不是放在别处呢?
侄子:因为爸爸有一块石头就是放在桌子上的呀
一个小石头,有这么多可以交流的内容
整个过程,小侄子非常的开心、快乐和满足,相信那是因为他被“看见”了
完形教育创办人陈焰老师这么解读“爱的四项基本功”:
知道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知道别人的感受
知道自己带给别人的感受
知道别人带给自己的感受
看见孩子,感受他的感受,与孩子同在,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2)妈妈,看见我的“害怕”了吗?
某天阳台晾衣服,听到街边一对冲突中的母子的对话……
妈妈(愤怒):你为什么哭?!
孩子(哭泣):我害怕妈妈打我骂我
妈妈:你没做错,我能打你骂你吗?
孩子:我害怕,妈妈
妈妈:你一个小孩儿,我能怎么打你?!
孩子:我害怕,妈妈
说话这功夫,妈妈已经开始踢孩子了
妈妈:在这儿站30分钟,30分钟后你还在这儿,我就把你接走
孩子:不要,妈妈
妈妈做出要离开的样子,孩子慌张地试图拽住妈妈
妈妈:你别碰我!!
孩子: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妈妈
妈妈:对不起有什么用?你为什么哭?
孩子:我害怕妈妈打我
全程孩子一直哭着喊“妈妈,我害怕”,一直在等待妈妈“看见”他,看见他的害怕,看见他为什么只哭不回答,可是妈妈一个劲儿的语言伤害恐吓孩子,只是因为受不了孩子的哭
爱因斯坦说:你无法在问题产生的层面解决问题!
我们习惯于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而常常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制造了新的问题。
问题的呈现只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仅仅占冰山的3%,我们需要拥有的是看见冰山下的那部分
只有看见问题背后的原因,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才可以真正理解孩子
(3)被看见是人类最深的需求
刚刚上映的电影《玩具总动员4》里,胡迪就像个孩子,而他的小主人就像个家长
胡迪因不被小主人“垂青”,而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也因此迷失了自己
电影的末尾,胡迪选择放弃了自己曾经的执念,放弃呆在小主人身边的执念
因为他被曾经的好朋友“宝贝”看见,他找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重新找回了自己
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
我们想要孩子有归属感和价值感 ,要首先看见自己的孩子
完形教育创办人陈焰老师这样解读“看见”:
“看”是不带评判地观察,“见”是对人事物深刻全面、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的理解
被看见被关注是人类最深的需求,因为我们是透过他人的眼睛看见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