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迭代的逻辑与用户使用产品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之前没有注意到这回事,但是细想一下,小米最开始的发烧用户,酒店的试睡员,餐饮行业美食评论家,都是这些品牌的第一批用户。品牌或者企业在寻找这些第一批用户的时候,产品或服务已经成型,但还没有到可以直接面向市场开放的程度。
那么,在产品早期的发展阶段,如何理清思路,规划方向?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3》有一些思路可以让你参考。
我在给一些新产品做咨询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
问题一,产品经理做出了自认为完整的产品,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了,可用户拿到手里以后一脸茫然:“这个产品是做什么用的?我应该从哪里开始?”
问题二,公司打了很多广告,在某个群体里也有了不少知名度,但每次和用户见面的时候总是听到对方说:“啊,我知道你们,但是一直不知道怎么联系你们……”
问题三,用户使用产品一段时间以后,对里面的所有功能都很熟悉了,于是渐渐地对产品失去了兴趣,不再使用。
以上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因为没有理清楚产品早期的几大模块,不明白用户怎么用,产品又应该怎么做而造成的。
用户使用产品的逻辑依次要经历四个模块:发现、启程、习惯、精通,但做产品起步的逻辑顺序则是:习惯、启程、发现、精通。
产品起步的逻辑产品起步的逻辑源自《产品游戏化》一书。书里将其顺序归纳为:习惯打造(下文中“习惯打造”简称为“习惯”模块)、启程、发现、精通,如下图中箭头所示。
第一个模块:习惯
这要求我们先打造出某个对用户有价值的闭环,这一模块应该做到让用户来了可以获得价值并且下一次还愿意来,甚至愿意推荐朋友来。这个最小的产品模块已经可以用来做“留存假设”的验证。
第二个模块:启程
启程,即用户的第一次体验。产品的早期使用者往往是高手行家,我们也常把这群人称作种子用户、天使用户。他们即便没人手把手指导,也能顺利上手。所以,启程模块是产品检验的对象扩展开以后,做给新手用户的,最常见的就是各种产品里的“新手上路”模块。
第三个模块:发现
有了一批新人用户之后,我们算是验证完了“启程”与“习惯”模块。这时候产品就应该进入推广阶段,开始做“发现”模块。我们要发掘出用户在何时、何地会对产品产生第一印象,会通过什么渠道第一次接触产品。比如对于一个手机App来说,从用户在应用商店里看到广告、搜索产品名称、下载安装,直到第一次打开App之前的整个过程都是“发现”模块。
第四个模块:精通
当产品运营了一段时间之后,会有相当数量的用户对产品了如指掌,这时候我们就有必要为他们打造“精通”模块,让他们不断接收到新的刺激。“精通”模块属于高级功能,我们可以考虑让高级用户参与其中,充分利用最热情用户的深层次需求和驱动力。比如一个服务类产品让高级用户成为志愿者,一个论坛让高级会员成为版主,一款游戏让资深玩家做分区的督导者,等等,这些都是产品的“精通”模块。
这一产品起步方法更适用于从少量用户逐步扩展到大量用户的产品,但如果我们服务的是少数大客户,第一次交付时的产品模块就要相对完整。
产品起步逻辑的灵活运用
自媒体是时代的新产物。创建一个新的自媒体,其实也可以用产品起步的逻辑框架来实践。我们以典型的“经营微信公众号”为例来讲讲对产品起步逻辑的应用。
当要开设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时候,我们需要先打磨“习惯”模块,也就是建设核心内容。比如准备好多篇干货文章,并且不断和目标用户互动,打磨公众号的定位、文章的形式、写作的风格,这些措施都属于“习惯”模块的内容。打磨“习惯”模块的目标是形成一批早期的忠实读者。
然后,我们可以开始设计一些“启程”模块的功能。比如,一个陌生用户通过一篇文章接触到我们的公众号并“点击关注”之后我们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比如设计欢迎语、设计自动回复的内容、提供查看往期内容的方式等。
当上述两个模块都成熟了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考虑推广。这属于“发现”模块。这时,我们可以和其他合适的公众号互推,在相应的微信群、社区里做引流,甚至花一点钱做付费推广。
最后是“精通”模块。此时要开始考虑怎么为沉淀下来的一批忠实用户持续提供更多的价值。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做个小社群和用户进行更多的互动。
以上,一个微信公众号就完成了早期的起步环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