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知足者常乐的人。“万物齐一”,旷达超然。不管祸福,美丑,善恶,去取,通通都一样。
苏轼屡遭贬黜,每况愈下,也就不足挂齿,可以逆来顺受,无往而不乐了。其实,这是置无限辛酸、满腹怨愤而不顾的故为其乐,有其形而无其实,犹如酒醉忘忧之乐,并非敞怀舒心的快乐。
全文以“乐”字为主线,贯穿始终,“一字立骨”。以议论和记叙相结合的方法,从虚实两个方面阐明了主旨。

第一段正面论述超然于物外的快乐,以“游于物外”的超然思想看待事物,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物各有用,都可以满足欲求,给人快乐。推面广之,人便可以随退(遇)而安,无处不快乐了。
四个“皆”字使文意紧密相联,语势畅达,浑然一体。
实际当中,物有美丑、善恶之分,爱憎自有不同,人各有志,其选择、去取也不能一样,所以很难“皆有可乐”。

第二段从反面论述不超然必会悲哀的道理。
物有尽时,很难满足无止境的欲求。任随欲望发展,必然陷人“游于物内”的泥潭。而且事物往往被某些现象掩盖着本来的面目,假象常常令人头昏目眩,美丑不一,善恶难分,祸福不辨,取舍难定。不超然于物外,就会盲目乱撞,结果招来灾祸,造成悲哀。
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只有超然于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从理论上为记超然台的事实奠定了基础。
这是以虚领实的写法。

第三段,以身说法,步入正题。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了超然于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
移守胶西,用了三个对偶句,组成排比句组,语调抑扬起伏,气势充沛,使杭、密两地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苏轼舍安就劳、去美就简的遭遇。这既是记实,也是以忧托喜的伏笔。
“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用了五个四言句和一个连词,句子精悍,节奏急促,与处境维艰交相吻合。再次写忧,以见喜之可贵,乐之无穷。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意外的变化带来无限喜悦。“予既乐其风俗之醇,而其吏民亦安予拙也。”自己爱上了胶西,百姓也爱戴太守。官民相爱,必然官民同乐。由苦变乐,真是无往而不乐。生活初安,就有余力洁庭治园,为寻乐作些事情。

简序“台”,利旧成新,不劳民伤财,又有“相与”同乐。
登台四望,触目感怀,见景生情,浮想联翩。东南望则联想超然于物外的隐士,西望则仰慕功臣建树的业绩,北俯则为不得善终的良将鸣不平。这正表现了作者想超然于物外,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盾心情:有怀念,有羡慕,有不平。这一层虽属常见的“四望法”,但写得不落俗套,没有用对偶排比,只用了较为整齐的散行句,别具一番疏宕流畅的情韵。
最后描写了台的优点:“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流露出无比喜爱的感情。因此,予与客不管“雨雪之朝,风月之夕”,都时常登台游乐,亲手做菜做饭,饮酒欢歌。这种游玩,确实是很快乐的。最后又落脚在“乐”字上。

末尾方点明“超然”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结句“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既照应开头:又与前文所说乐少悲多的人“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如应不应,有意无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见出两种人不同的思想境界,回味无穷。
2022-06-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