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郑英惠
坐标郑州 7岁双胞胎男孩妈妈 幼儿园教育工作者 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发展心理学在读硕士 时间管理践行者
一、假期要不要保持规律作息
二、假期如何保持规律作息
三、需要的注意的几点
一、假期要不要保持规律作息
规律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房子的墙,赋予生活的界限和范围。没有哪个孩子能在无法预知和无法期待的生活中过得愉快而安逸。规律让人有安全感。稳定的作息能够赋予孩子清晰感,继而产生真正的自由。当孩子感受到规律的稳固时,他们很少会挑战这个底线。
案例:放假了,小明和小红随心所欲,晚上很晚才睡,想几点起床就几点起床,零食和饮料随便吃喝,该做家务时会以各种理由和临时计划搪塞。他们还经常让爸爸妈妈忙来忙去送他们参加各种聚会。假期不到一半爸爸妈妈就开始感叹:如果学校早点开学,一切恢复正常我会轻松点。记得前两天幼儿园放假前为孩子们录制新年祝福视频有这么一句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们放假了,你们的小心脏准备好了吗?”听到这句话时,真实描述了现在孩子们和家长互动的现状。
到了假期孩子们被允许从各种课表中解放,享受自由的假期,的确,规律因为放假可以发生变化,但是不可以没有了任何规矩。这种现象会给孩子们错觉:学校和工作让人不愉快,从学校和工作中解脱出来才是自由。这是个错误的观念。上学是孩子的责任,就像爸爸妈妈的责任是工作,所有的职责需要有规律,否则一遍混乱。假期当然有必要在假期里我们改变日常规律修养生息,调整生活节奏,并不代表放弃所有规律。假期和上学会有不同的生活规律,例如睡的晚一点,更多的家庭活动,起床时间可以晚一些,吃饭的时间可以略有调整等,这些事情从上学的规律变成假期的规律,但这依然是有规律的生活,否则就没法产生合作与和谐了。想一想全家人在假期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想几点起床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吃饭,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全家人会不会崩溃。
所以全家人在假期也要有一个共同的约定:早中餐需要有固定的世界,睡眠需要有相对比较协调,大家都可以比平日推后一段时间但一定相对协调,不然第二天爷爷奶奶早晨老人七点半做好饭吃完,孩子们因为昨晚上玩得太晚早上起不来,搞到11点起床吃饭,那么午餐时间怎么办?写作业的时间因为精力状态不好精力不集中无法专注,东搞西搞,凭空为老人增加了多少工作量?家庭的和谐就被破坏了。
所以父母有责任确定让全家人都能正常舒适生活的规律,建立和维持这个日常秩序,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习惯。孩子不会因为年龄太小而无法体验规律生活,一旦规律形成,再小的孩子也能感受到,并且由此得知做什么才是应该的。
当孩子强烈的感受到了规则,并且明白家长对规则的坚持,规定的时间做什么事情她们就不会轻易挑战父母,当然刚开始训练孩子时,肯定会有摩擦是正常的。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家庭的总体目标和个人计划的制定:
平静的和孩子强调规则,不和孩子发生口舌之争需要有明确清晰的并且看得见的清单约定;怎么做呢?易效能亲子时间管理课程中有过很多这方面的内容。
全家人一起商定(开设假期家庭会议),制定出全家的基础统一时间模块:
早餐时间范围:中餐时间范围:晚餐时间范围
睡觉时间范围:清晨起床时间范围
强调范围就是我们每个年龄段的人睡眠时间不一样,尊重到个性也要强调集体的和谐性。1岁的孩子肯定比9岁的孩子睡得早,九岁的孩子肯定比爸爸妈妈睡得早。老人也要睡得早,老人会起床早。
剩下的时间模块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假期目标情况再做填写。引导孩子做假期计划:必须完成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是学校的作业要求)自己想要完成的内容(个人需求可以多写,然后引导进行删减)假期了想要和爸爸妈妈全家人一起完成的事情。(大家一起头脑风暴,进行选择,妈妈想外出学习,但是爸爸坚持需要全家人一起,投票选举,进行抉择。)
让孩子看到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要做的和必须做的,作为家庭成员还要考虑到群体的共同目标。家庭会议可以让孩子学习到无数技能和智慧。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帮助孩子优化细节:
假期想要培养的总体目标有阅读,运动,良好的睡眠。
设定有阅读时间,运动时间,和睡眠的规则时间
[if !supportLists]1. [endif]制作具体计划,设定相对比较固定的时间点:
一日饼图,先做睡眠时间,然后是睡前仪式:9点半睡觉:八点半左右开始睡前仪式:读书,洗漱,听音乐,睡觉。
然后上午时间和下午时间的安排,上午写作业,下午安排外出互动,
写作业每天完成多少?因为有过年所以可能要有提前留白时间:要有5天左右的留白,万一家庭聚会,朋友聚会,外出等预料之外发生的话不至于太紧张。
所以作业的规划要设计好,按照这样的留白我需要每天做多少,多少天完成?(大一点的朋友可能会选择集中做完作业,然后玩,小小朋友就会相对比较倾向于每天分散完成,没有压力感,这个可以根据孩子情况进行)每天多少个番茄钟做作业,分别是什么作业。可以把权利交给孩子一部分,让他们有掌控感,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孩子主动性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而是在被动-----主动------到自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的。
[if !supportLists]2. [endif]共同探讨,制定清单,培养清单思维。讨论出来的各种制度要贴到相应的位置,可视化,当我们和孩子发生冲突分歧时,抬头可以看到,减少亲子之间不必要的冲突,这样就不会因为情绪发生互不认账的情况,依据事实说话,避免我们大吼大叫。
计划清单上墙后,同时要制定周打卡记录表,客观真实的记录孩子的完成情况,为下一步反思做基础。世界是在变化中前进的,所以计划总会有变化,这样让我们能够及时调整反思自己,不至于偏离总目标太多太离谱。
[if !supportLists]3. [endif]根据打卡表记录表进行每日每周的反思和复盘,每天的悄悄话及时鼓励认可孩子的进步,打卡记录表也让孩子的进步可视化,每天看着自己的工作收获,非常有成就感,让孩子的自我驱动系统形成轨迹。
从而通过这些动作行为培养孩子客观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引出孩子的潜在智能。
在假期中可以根据孩子的八大智能设计目标,让孩子慢慢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对自我的认知、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饼图计划和梦想让孩子自己制定目标,在孩子心中种下自信的种子。
【这个规则是方便所有人的基础规则,没有人会随随便便制定不适合所有人的规律,每个家庭的规律都应该适合全家人,也没有哪一个规则适合每一个家庭,通常情况下妈妈根据家庭情况和孩子成长需要设立常规内容和界限,当孩子违反时,妈妈有责任用沉着平静的状态维持这个规律,只有当父母认为有必要时,规律才可以被打破】这个过程善用观察记录金苹果反思调整。
答疑:
[if !supportLists]1. [endif]培养孩子某方面好习惯的时候,孩子中间要放弃,不想继续进行怎么应对?
答:任何习惯的培养都会经历三个典型的阶段:兴奋期:很短,2-7天,紧接着就是身体的反抗期,这个是很多机构都会提出的一个习惯规则(坚持21天打卡制度,需要有团队有个规则来制约着自己,被动僵化这个习惯)身体层面的行为习惯比较容易形成。
然后进入第二阶段。不稳定期或者是倦怠期,兴奋劲儿和获得感逐渐会减退,这个时候需要外界的刺激,比如仪式感相关激励来刺激孩子反应,强化行为路径,来固化我们的习惯,这个是个关键期,度过了我们就是从被动逐渐转向主动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习惯的转换期,从行为层面逐渐要转换到思维层面,也就是我们说的自动化,这个是认知层面的逐渐改变,也是习惯优化期,这个阶段的宝贝已经可以升级优化原有习惯,这个时候需要父母给孩子不断的空间和时间试错,给予及时的鼓励认可,允许他试错,适度引导他们产生自我驱动系统,内在的自信不断升级,思维也就会不断升级,给孩子设计愿望池,只要孩子完成一个计划目标,就可以实现一个小小的愿望。
第三个阶段对父母要求:阶段性评估孩子的能力---提升目标空间---提升效率,让他的目标不断升级,促进自动螺旋上升。【需要大量的记录,评估 反思,反馈 ,调整 】
[if !supportLists]2. [endif]对于践行的打卡,有时候错过了就不想坚持,怎么调整,或者我自己学习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打卡?
[if !supportLists]3. [endif]怎么样让家人在假期统一意见做到规律作息?
家庭会议,在文章中有分享。尊重大家的基础时间管理模块,一日三餐,睡眠时间,全家人的目标计划,剩下的各自调控,互相尊重互相探讨,以集体目标为核心。
总体需要注意:假期可以划分三个阶段:
一前五天,观察记录分析如何调整提升
小目标为核心,做到了及时认可强化自我认知和路径为后期提升做基石铺垫
中间10天,挑战自我,增加一点点,观察记录评估 反思反馈 调整
后五天总结提升自我认知,成就孩子自我驱动系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收获自己的能做到,当然总结不足之处,后期如何调整。
此过程中,父母要认真了解孩子,探索孩子你在需求,启发孩子书写自己的目标(可以多写,我们家长带领孩子分析,哪些近期完成,哪些需要长期努力,哪些一个人无法完成,需要他人协助)同时为促进孩子打成目标可以鼓励孩子写出自己的小小愿望(每达成一个目标,从愿望池中抽取一个愿望可以被满足,当然这个父母要提前看探讨是否可以满足孩子)
通过这些互动,让孩子逐渐认知了解自己,自己的优势,自己的能力,自己如何从做不到到做到,或者遇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我管理的内在处理系统。
固定时间:睡眠运动早睡早起写作
灵活留白
清单思维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固定睡前流程起床流程,减少拖拉和冲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