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句民谣说的是冬至这天要吃饺子。时值冬至,今天的育儿经,我们就从一碗热腾腾的饺子说起。
大家知道冬至这天为什么要吃饺子吗?原来这是为了纪念我国的“医圣”张仲景。东汉的时候,张仲景曾当过一段时间太守。可他并不喜欢做官,悬壶济世才是他的理想。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张仲景毅然辞官回乡。他返乡的时候,正好是隆冬季节。张仲景看到很多乡亲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耳朵都冻烂了。
见此情形,张仲景顿生怜悯之情。他忙命令随行弟子搭起医棚,支了一口大锅。冬至这天,张仲景让人把羊肉、辣椒和其他一些驱寒的药材,用面包住,做成耳朵的形状。
他给这味药取了一个名字,叫“娇耳”。果然,周围的老百姓吃了张仲景的娇耳,喝了他调制的“驱寒汤”,浑身都觉得很暖和,就连耳朵也开始发热。
过了一段时间,大家耳朵上的冻疮全好了。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张仲景,也学着“娇耳”的样子,做成“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便这样流传了下来。
讲完了冬至吃饺子的故事,我们再来看看张仲景的家庭。张仲景号称“医圣”,难道他是子承父业?或是他家世代行医?
事实恰恰相反,张仲景出生于东汉的贵族之家。他的父亲名叫张宗汉,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张宗汉酷爱读书、藏书。这些都时刻影响着幼年的张仲景。
在父亲的熏陶下,张仲景从小便才思敏捷。他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是《史记》。张仲景也从《史记》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偶像——华佗。
但是父亲张宗汉并不想让儿子从医。因为在那个时候,医生是一个被人们所歧视的职业。张宗汉更希望儿子在仕途上有所建树。
可他并没有搞“一言堂”,而是带着年幼的张仲景,去拜访了胆识过人的何顒。何顒了解了情况以后,认为张仲景对医学的热爱,实在难能可贵。
从此以后,张宗汉不再反对儿子学医。另一方面,为了感恩父亲的通情达理,张仲景也通过孝廉的途径进入了官场,并被朝廷委任太守之职。
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又能得到哪些育儿启迪呢?我认为有三点宝贵的经验,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良好的带头作用
张仲景的父亲酷爱读书,这就是最好的榜样。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倘若张宗汉不学无术、游手好闲,还会有勤奋好学的张仲景吗?
尊重孩子的意愿
虽然张仲景的愿望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但是张宗汉更希望有仕途之路。当二者产生矛盾的时候,张宗汉还是选择尊重孩子的意愿。
播种理解,收获感恩
正是因为有了父亲的尊重,张仲景才投桃报李地做了太守。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结局是完美的,皆大欢喜。播种理解,就会收获感恩。
1800多年过去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仍旧是人类医学宝库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它依然熠熠生辉,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张家父子之间的亲子交流,也被传为了一段千古佳话。今天的育儿知识就分享到这里。冬至了,大家记得吃饺子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