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初读就觉得有气势感蕴含其中,所以多多品味再对照写读之。
个人觉得,若是谱上曲子一起吟诵几遍,一定是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叠唱起来形式颇具“风”的神韵,更是军民团结一致对外的气势,不整整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个人可以激励冲锋陷阵,群体可以烘托氛围磨刀霍霍,集体整体更是大局为重“王于兴师”大家都是英雄主义豪迈的气概。
好男儿亦文亦武,文可安邦武可定国。虽然是诗的内容,却实实在在能够点燃心中激情,既是艺术效果也是热烈情感。听听吧,“岂曰无衣”,像是自责,又好似反问,阳刚之余又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为什么?因为群体团队同心同德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而且有实际行动,那就是群策群力执行——“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男儿当自强,不由得使人展开自己的想象,仿佛身临其境就在战场上,正在参与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场面。建功立业就在此时,停不下来。
这样的诗句虽短但精悍,可吟可诵可歌可舞,生命力蓬勃流传不可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