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是哪位先生在书里写过这么八个字:大胆猜想,小心求证。我觉得挺好用。比如标题其实就是我瞎总结的,现在开始求证。
我发朋友圈的频率应该算高的,以至于有时连续两三天没动静,会有朋友追上门问:你最近咋了?我每隔一段时间也会翻翻自己以往的朋友圈,基本上,朋友圈里记录的东西,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应出我当时的状态。我发现:那些看上去还挺有创意的胡言乱语,都是在心情极度放松的时候写下的。
「置身事外」
昨天,朋友A发消息说:哎呀,真是越认真越没人看啊。我打开他运营的公众号,看到半个小时前推送的一篇文章已经被删除。他说前一天晚上花了很长时间完成了一篇推文,发布后看到低迷的阅读量,郁闷地删掉了文章。
我完全理解A的心情,毕竟我也曾经被“数据”折磨得茶不思饭不香。往往,数据越不好看,内心越着急挫败,再看看别人家漂亮的数据,真是心急。然后,开始“使蛮力”。
蛮力,绝对是个贬义词。它意味着你已经离最佳状态越来越远。就像误入沼泽地,越用力挣扎,越陷得深。
我以前学过竹笛。初学者很容易以为,吹高音就是要比吹低音用更大的力气。事实上,越用力,越吹不出声音。相反,只要把嘴巴闭小,用很小的力气就可以吹出悠扬的高音。
早几个月,和朋友B在咖啡馆聊天,那天他刚见完投资人,不太顺利。我不知道怎么安慰,稀里糊涂说:这你就郁闷啦!这才哪儿到哪儿啊!体育课跑800米,最累的是跑到400米的时候,你这才刚蹲在起跑线上呢!
好在B是个好脾气的人,没有当场杀了我,还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笑得很灿烂:对哦对哦!
我们看别人,总比看自己更清楚。我们批评别人,总比批评自己更容易。因为对于别人的事情,我们置身事外。所以,我们说的比唱的好听,真正做起来却又不一定。但置身事外,至少可以让脑袋更清醒。
「清零」
A曾经做出过100000+的文案,这可算是微信运营者的终极目标了,但现在明显比那时吃力了一些,或者,有些力不从心了。这大概是受困于“惯性”。长期重复一件事情,就会渐渐形成一些固化的思维框架,这像是一种迷失,你找不到最开始时那种清爽的感觉。
对,我觉得就是“清爽”。因为一开始,你是零。而后来,有了些经验,有了些小小的成绩,你的脑袋反而“浑浊”了。因为所有经历过的事情,都会留下一些印象,这些散乱的印象堆积起来,就限制了新鲜的想法。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人费尽力气想了一堆创意,不如一个路人随口说的一句。
正确认识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放下所有成见。正确看待一件事情,也是如此。解决问题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从纠结中抽离。把所有已经存储在脑袋里的东西全清零,然后,再一次清爽上路。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想,最好的状态,应该是置身事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