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1886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曾经做为一篇课文出现在语文课本上。
文章的主人公是九岁的男孩——凡卡,他在圣诞节前夜,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到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自己爷爷,也是他唯一的亲人写了一封信,倾诉自己在鞋铺当学徒的悲惨境遇,挨打、挨饿、挨欺负……
在信中,他回忆了与爷爷在一起时虽然穷苦但还算温暖的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能够回到乡下去生活。
他满怀希望写好的这封信,寄出时却忘了在信封上写上地址,贴上邮票。
当年的语文学习,每篇课文,老师都会领着大家总结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当时年纪还小,对老师讲的“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的中心思想体悟不深,只是觉得凡卡很可怜,尤其担心那封没有收信地址的信件,会不会被“醉醺醺”的邮差给扔掉?
今日重读这篇儿时读过的文章,学习的重点却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结构与写作手法。
短篇小说,最能显示作者的笔力,而契诃夫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
他的作品最显著的特色,是撷取生活的片段,从最平常的现象中揭示生活的本质。
《凡卡》这篇文章,没有什么跌荡起伏、曲折离奇的剧情,也没有冗长的景物描写和背景交代,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给他的爷爷写了一封信。
以这封信为主线,通过九岁的凡卡写信时的思绪,自然穿插了凡卡对与爷爷在乡下生活的种种鲜活有趣的回忆,从而完成了凡卡的身世、成长经历的交待,以及几个出场人物的形象塑造。
契诃夫说,“简洁是才能的姊妹”“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在这篇小说中,通篇都彰显着他的这些写作主张。
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如,文章通篇没有什么复杂的人物描写,但通过上面一句话,一个狠毒的老板娘的形象就鲜活地立在了读者面前。
文章最出彩的地方,就是结尾处。
凡卡是趁着店里没人,偷偷地给爷爷写信,笔和墨水,是从老板的柜子里拿的,一张揉皱的白纸,是不知什么时候偷偷藏下的,“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的”,怎么寄信,是他特意向肉铺的伙计打听来的。
凡卡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希望,也做了“万全”的准备,但信封上却只写上了“乡下爷爷收”以及爷爷的名字。
一封没有收信地址的信,注定会石沉大海。小凡卡抱着热切的期待进入了梦乡,梦中他见到了爷爷和厨娘……
希望越大,失望也会越大,落差产生的势能在读者的心中激起的反响也就越大。小凡卡的命运究竟会怎样呢?开放式的小说的结局,让很多读者念念不忘……
这,就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