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需求
需求是多方干系人诉求的综合结果,在多个“干系人”与需要达成的“目标”之间,往往是存在差距的。而需求的本质,就是满足这个差距。
在需求被提出、被满足到上线的整个过程中,其实都是不断变化的。
首先,客户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研发、测试、产品经理对需求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而由于专业和分工上的不同,又无法做到完全统一,这就造成了在需求被满足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也有很大的可能因为理解的不一致,导致优先级划分的不同,造成需求满足过程中的互相推诿;而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在需求上线之前,还有很大的可能遭到市场需求改变的挑战。
诸多案例表明,在需求被提出到被满足的一系列过程之中,需要产品经理不断发挥作用,把控需求调整的风向,并与团队高效协同。
所以,需求是一组动态的待验证的假设。
如何获取需求?
需求的来源,通常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类渠道,常见的渠道有下面几种:
1. 老板提的需求
2. 运营、市场推广需要
3. 用户反馈的需求(包括主动反馈和被动调查)
4. 公司内部同事的反馈
5. 数据分析得到的需求
-
产品经理从这些来源收到需求后,千万不能不做任何分析就记录下来,并发给开发团队进行开发,应该搞清楚这么几点,对需求进行深入洞察和重点筛选:
-
首先,搞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个需求?
-
然后分析用户反馈这个需求期望达到什么目的?
-
和用户了解,现在没有这个需要(功能)的方法时,需求是怎么满足的?
-
这个需求出现的频次是怎样的?
-
是否大部分用户都在面对这个需求?
如何设置需求优先级
需求优先级设置是有效推进产品落地,降低项目风险的重要方法,在面对海量的需求时,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对需求的优先级进行定义:
KANO模型法
KANO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一种工具。
通俗地讲,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三种,包括:
-
基本型需求
-
期望型需求
-
兴奋型需求
以我们平时坐车上班为例,坐公交坐地铁是基本型需求,打的是期望型需求,每天有人接送上下班则是兴奋型需求。很容易理解吧。
所以,基本型需求的优先级应当排在第一位,期望型需求排在第二位,而兴奋型需求则排在最后。在互联网产品的设计研发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排定需求优先级。
矩阵分析法
矩阵分析法,也叫四象限法则,把一个二维的横竖坐标分成四个象限,横坐标是重要性,纵坐标是紧急性。
第一象限为重要且紧急,
第二象限为紧急不重要,
第三象限为不重要也不紧急,
第四象限为重要不紧急。
在工作当中,我们可以根据当前实际情况,把手头上的所有工作根据四象限法则进行重要性与紧急性的分析定义,然后把这些工作一一放进相应的象限当中,最后再按照矩阵分析法的顺序来完成工作。
进行用户需求分析,排需求优先级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个方法来处理。
满足核心用户需求的优先(二八原则)
产品的用户有核心用户(可能 80% 左右),也有边缘用户(可能 20% 左右)。产品本身就是为那 80% 的核心用户开发的,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需求。
所以,核心目标用户的需求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非核心的边缘用户的需求在分析的时候很顺其自然就会往后排,甚至排到你根本不想开发。
在实际工作中,按照提出相同或者类似需求的用户体量有多少。提的人多咱就做(比如100个人里有70个人说要做。),提的人少咱就不做(比如10个人里就1个人说可以做。)
核心业务的投入产出比最大优先(ROI最大化)
在所有能满足核心业务的需求里面,找到投入产出比最大的需求优先开发。
举个例子,我们从整个正餐业务的需求里面抽出 20 个需求放入 P1 优先级需求池,那这 20 个需求到先开发投入产出比最大的需求。
从理论上讲,总的原则就是,花最少的时间、最少的资源、最少的预算开发完功能,尽可能快地赶在时间窗口,获取最多的用户,赚最多的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