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四气调神.1

四气调神.1

作者: 常清净 | 来源:发表于2024-05-02 17:45 被阅读0次

《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

人的精气神很重要,有了精气神人才是活生生的,神藏于五脏,四气阴阳是生命的根本,五脏对应四气,脾为四季之王。

春三月,此谓发陈。

春季三个月里,春阳上升,种子发芽,万物复苏。天地之气开始升发,大地上万物生长。

此时的养生之道,夜晚可以晚些睡觉,清晨要早些起床,到庭院里活动活动筋骨,运动升阳气。

披散开头发,全身心放松,尽情地疏散表达肝木之气,来顺应春和之气,让情志自由自在。

春季里万物正值生长,不要去抹杀它们的生长机会,不要剥夺它的生长权利,多赞美少批评。

这就是顺应春季升发的季节特点,是以春气养生的道理。

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伤了肝气,肝气弱了,夏季就无力生火,夏季火不足,就没有生长的能量。映射到人体夏季人就会怕冷。

夏三月,此谓蕃秀。

夏三月,阳气浮长,大自然一派欣欣向荣,天地气交,万物开花结果好不热闹。

此时的人们依然要晚睡早起,不要怕被太阳晒到。此时长夏,火土共事,不要发脾气,(否则怒伤肝,也会连累伤了脾土)让心花开放,保持心情舒畅,不要怕出汗,夏天出汗是很舒服的一件事。

这就是顺应夏天气候的表现,是增加人体阳气的最佳途径。

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伤心,心代表火,是能让万物结果的阳气,夏天没有很好的生长,秋天就没有好的收获。

映射到人体上,夏天没有生出足够的阳气,秋天就没有能量可收藏,冬天就更没有能量御寒。

秋三月,此为容平。

秋三月,万物果实都成熟了。阳气下降,寒气上升。

此时人也要早睡,起的也要比春夏晚一些,可以参考鸡的作息时间。

让情志安宁,来缓解秋天的封杀之气。精神内守,顺应秋天收敛之气,不要再向外宣泄情志,保持肺气保持清净。

这些顺应秋天节气的做法,都是收藏养生之道。违背了就会伤到肺脏,肺的收藏不够,冬天阳藏于阴,就会使中焦釜底少薪,没有足够的阳气腐化水谷,就会出现水谷消化不了的现象。

冬三月,此为闭藏。

冬天的三个月了,万物收藏,关门闭户。

这个季节里水结冰了,地冻裂了,阳气处于闭藏状态,不要让阳气外泄。

冬季里也早睡觉,晚起床,最好等太阳出来再起床,以此来躲避寒邪。

神气心志都要内敛收藏,此时从外在看起来是处于安静或休眠状态,但内在的心肾真气却是相互交合的,所以人会感觉到内心深处的那份美好,有一种窃喜。

冬天避免受寒要保持温暖,不要做出汗的运动,免费让身体内的深藏的阳气外泄,伤害了真气。

这就是冬天养生要注意的事情,是养藏阳气的方法。

违背了这些规律就会伤到肾气,导致肾水不足,来年春天就会影响肝木生发,春生之气是养筋的。冬藏不够的话,春天里人就会有骨骼疼痛或者四肢麻木、冰冷的感觉,机体新陈代谢降低。

相关文章

  • 经典解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上)

    《四气调神大论篇》,主要涵盖四气(合于四时)和调神(调神火象,神心所主)。 河图五脏论,心属南方火,合河图火二生数...

  • 四气调神

    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这个季节,如何有规律的作息? 《黄帝内经》之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

  • 四气调神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准备篇(1)

    开始学习“四气调神大论”之前先把题目弄明白。 什么叫四气调神、为什么叫大论呢? 调神。人们通常指挥人的内心,不以人...

  • 四气调神二

  • 你知道养生,但你不知道中医的“四气调神大论”养生法!

    何为“四气调神大论”? 四,四季。气,气象。四气,此指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调,调理、调摄...

  • 四气调神大论笔记1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

  • 张其成讲黄帝内经(1)

    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四气就是春夏秋冬四季之气这一篇是讲四季养生的,但题目立足点在调神上,...

  • 2018-04-11 《黄帝内经》系列课程

    今天周三,等下来和大家从头开始分享《黄帝内经》系列课程。 今天先和大家从《四气调神大论》开始分享.四气调神大论:顺...

  • 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气调神.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gi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