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始学习“四气调神大论”之前先把题目弄明白。
什么叫四气调神、为什么叫大论呢?
调神。人们通常指挥人的内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套系统的背后的东两称为神!所以中医穴位里面有很多带神的名字,如肚脐叫神阙。要保护自己的心神,胸腔正中有神封、神藏,后背还有神道、神堂,头上有神庭,这些都是中医发现通过调整人的经络气的运行,会影响到他的神。
中国人还把指挥宇宙万物变化的背后的那个东西,也叫神。所以中国人讲的天神和人神应该是合二为一的。所以调神的含义就是,让人身这个小宇宙,让你这个人神和主宰天地背后那个大的神,天神和谐统一、和谐共振,这就是叫调神。
所以四气调神大论讲的不是怎么调呼吸吐纳,而是说怎么调整自己跟天地的那个神变得同步,讲的调神是指这个。
通过调神,人与天地和谐共振,生活在宇宙中间,天地之间,天人合一。跟上天地变化的节奏和步伐。
关于"大论"。古人论述篇章非常讲究,凡是叫“论”的,都有问答。黄帝问,歧伯答;或者是孔子的学生问,孔子答。所以它叫“论”。如果没有问答,一般叫述,或者叫篇。就是一个人在那独白。
所以把交流说话整理成文章叫论,自个独白,叫述。
《黄帝内经》一共上下两部:《素问》、《灵枢》,各81篇,162篇。只有这一篇“四气调神大论”叫论而没有问答。不知为什么?只有这一篇,其他都符合前所论述,只有这一篇完全就是一个人口述下来的东西,没有问答。所以有人说它应该叫“四气调神大篇”,而不是叫“大论”。这也许是历史的文字错漏,也有可能就是在这种看似不经意的错误里面,蕴藏着巨大的秘密,梁冬如是说。徐文兵说暂且存疑待考,不要轻易否定古人。并根据自己的体会说:读黄帝内经,读得懂的地方就读;读不懂的地方,查查书,看看别人的注解,千万不要强行解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把它跳过去。所以,这个“四气调神大论”,从题目来讲,虽然叫大论,但它没有问答。另外,这个“大论”,就是说这个论述的篇幅比较长,言语比较多。
关于四气。四气不叫四季,中医讲的四气是寒、热、温、凉。中医说人吃的食物和药物,有四气五味。四气,就是它有四种性质,吃了以后让你热,或者让你温,或者让你凉,或者让你特别寒。四个不同的等级。这四气代指天气对地球或者对我们居住环境的影响,也分成了温、热、凉、寒,春、夏、秋、冬,四个带有明显特点的变化,所以叫四气。
合起来:“四气调神大论”。意思就是我们怎么跟着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起居习惯、生活、身心,包括心理这些作为;然后,跟上天的变化的节奏;达到一种天神和人神合二为一的和谐共振的这么一个目的,叫“四气调神大论”。
徐文兵还介绍了汉语的一些基本词汇。现在很多人是认字不识字。古人发现,天地的变化是五天有一个明显的小变化,所谓明显,就是你能看出一些——花在次第开放,比如说从冬天,腊梅、腊月或者是快正月,还冰天雪地的时候,梅花开了,然后再接着,水仙花开了,古人把这个五天一个这个显著的变化叫一候。
中医古代开方子,一个星期,七天一个轮回是西方传过来的,说是上帝第一天造了什么,第二天造了什么,第七天星期天,上帝休息了,七天他是一个轮回。我们古代是五天一个轮回,所以我们是初一、十五,这么五天五天地走,古代中医开方子,比如说你今天来看病(那不是急性病。急性病你必须是半日许令三服尽,把烧赶紧给退了,没人说你过三天再来。)一些慢性病调养的一般给你开几五付药。
当接受中医的治疗后,包括扎针、点穴、按摩、艾灸、针刺等一系列的东西,往往在五天以后,会产生一个明显的变化,所以一般叫病人复诊的时间都是先开五剂药回去吃,五天以后,回来复诊。这叫一候。
关于“气”。一年365天,除以5,共有73候。古人往往说是一年72候。古人把3候15天的一个中变化,叫一气。所以说,气候两个字,是两个意思,候是五天的变化,气是十五天的变化。所以我们讲的24节气,多了一个字,应该是24气。实际上节是在气的基础上,三气45天叫一节,所以我们叫的节气是一个时间的单位。
24气是我们老百姓所熟知的就是24节气,是标准的太阳历,24节气是根据太阳公转对地球四季影响定下来的。不是农历,农历是根据月亮,初一、十五是农历,24节气完全是太阳历。农历就没有24节气,农历只有月亮的阴晴圆缺,对潮汐的影响,对人心情,对人月经的影响,所以我们中国古代是用24节气指导农耕,男人在田里工作,到什么节气去做什么事。是用阴历指导生活,初一十五,该上香、该赶集。另外,我们的阴历也不是纯阴历,她经常要加闰月然后调整它这个阴历的时间,某一年就闰了一个七月,或者闰一个八月,为什么要补这一个月呢?它就是让正月初一那个春节,和24节气的那个立春基本保持差不了多远。世界上用的纯阴历就是伊斯兰的历,就是回民用的那个回历,她是纯粹按照月亮,所以很多人叫伊斯兰教叫拜月教,那是完全按照月亮的变化,不去拿这个公历去调整,所以我们真正的阴历也不是个阴历,她是一个经过调整的,叫阴阳合历。所以,24节气,以后大家记住它是阳历!24节气的日子基本上和阳历的日子,都是固定的。比如说,立春一般都在2月4号、5号,这个清明一般都在4月4号、或者是5号,冬至一般都在12月22号,它是固定的,跟太阳变化。所以这就叫气。
关于“节”。三气为一节,我们经常说四时八节,这个八节是指立春、立冬、立夏、立秋,还有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叫八个节。到节的是什么意思,节是难过去的一个坎,所以我们经常说关节、关节,什么叫关节?第一它是个难关,第二,它那不连着。节了有坎了或者有断了。所以这个节45天,人的身体或者自然界会有一个大的变化。
这个节,又叫坎节,有些敏感的病人一到变节气的时候,身体就出现症状,不舒服。所以老百姓以前有个保健思想就是在这八个节的时候吃点药,调整一下身体,让它很顺利地渡过这个节,这个节过不好,就变成劫难的劫。
关于元宵节为什么不叫元夜?宵和夜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常说难忘今夜,也说难忘今宵。吃宵夜,吃夜宵,好像都混成一个字。
那到底什么叫夜,什么叫宵?甲骨文里宵上面是小,像个小鸟,底下是月亮的月,在有月亮的晚上叫宵。而那种暗无天日,见不着月亮的时候,那个叫夜。什么时候没月亮?初一看不到月亮。所以大年就叫大年初一,三十叫大年三十,吃饭,叫年夜饭,不叫年宵饭!晚上不睡叫守夜。
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宵,元是第一个,元是零,或者叫第一个,第一个月亮圆的时候。
关于“季”。两节也就是九十天是一季,四季为一年。
“四气调神大论”就是从立春,也就是二十四节气按照阳历去走,不是按阴历走,尽管它们俩也差不了几天。中国最早研究天文第一个定的节气就是冬至,冬至那一天是太阳日照时间最短,在地上拉的那个影子也是最长的,所以古人先把这一天定下来,定下来这一天就开始数九了,冬至就开始数九了,一九、二九、三九。春打六九头,六九第一天往往就是立春。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冬至完了,一个十五天小寒,三十天大寒,然后再过一个十五天,五九四十五就立春了。
从这一天算,立春。然后往后再数三个月,就一季。三个月九十天,其中包括两个节,包括雨水和惊蛰两个气。
立春,按照现在科学研究春天什么时候到?日平均温度维持在十度以上连续五天,才叫什么立春了,这是科学的认识,是理性的认识。可是中国人讲的是那种慧、感觉,就是说这一天温度哪怕它是零下三十度,但是这天立春了,气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呢?太阳从冬至那一天开始往回走,它每过十五天就像经过了一个刻度,到立春这一天的感觉就是天地俱生。比如“吹面不含杨柳风”,温度还很低,但那风打在脸上,感觉绝对不是那种凛冽的、刀削般的、刀割般的那种寒风了,而是“生气”,是给人一种暖的感觉的风。这就是人的知觉,我们现在很多丧失知觉,麻木不仁。第一他不知道这天立春了,第二他身体感觉不到。
有些练太极拳、形意拳,老师教给练功训练的方法,比如就是在静坐的时候体会到半夜子时那个阴阳就出现变化,就阳面变阴面阴面变阳面那个时候,就让你去体会的,那个时候一块砖的温度都会有变化,所以阴阳的变化需要你用心神去体会,而不是用你那个浅薄粗鄙那个愚钝的意识去认识。你能够感觉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