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孩子在等待父母说“对不起”,父母在等待孩子说“谢谢”

孩子在等待父母说“对不起”,父母在等待孩子说“谢谢”

作者: 抱拙归园 | 来源:发表于2018-04-19 00:03 被阅读0次

            近日一则新闻《北大留美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不归拉黑父母6年》引起人们广发关注,看到标题人们会讶异,甚至怀疑,“真正高素质的人怎么会这样对待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或者感慨“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12年不归拉黑6年是怎样复杂的感情才最终促使当初品学兼优乃至考上北大留学美国、人人口中的好学生做出与父母绝交的决定?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文中的主人公心理有问题,太脆弱,恐怕不能叫人信服,也太过片面。在此文中重点笔墨转向主人公的父母,我们需要谈一谈这类事件的根源,以及家长如何避免此类事件。

            12年春节不归的原因,来自于各类细小的事件,一层层叠加最终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决绝的不回头。

    孩子在等待父母说“对不起”,父母在等待孩子说“谢谢”

    1.严格把关的爱,被控制的人生。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班里文艺演出,班主任要求全体穿短裤,而主人公妈妈坚持让他穿长裤,并不被允许带短裤,乃至于遭到老师批评。服装方面遭到严格控制,全部按照妈妈的喜好包办,并未给孩子做出解释。

        主人公是大院子弟,一直到高中毕业,所有的生活圈子几乎都在这个院子里,自己的朋友也是父母和双方的父母认识的,外面认识的朋友几乎没有,寥寥无几。朋友圈子没有被展开,认识的人也不多。

          主人公要求到外面的大学上大学,想要逃离被父母控制的天地,但被父母拒绝,即使后来考上北大,封闭的性格也让他寸步难行,社会交际并没有多少。到北大以后,父母打电话给在北京的大姨,让她多照顾自家的儿子。果然大姨处处照看主人公,甚至向同学打听主人公的生活动向,这些足以引起他的反感。

          到美国以后,父母让美国的朋友帮忙照顾儿子,但这时的芥蒂已经存在,只会让儿子更加的反感,认为跑到美国还是逃离不了父母的控制。

    2.所有向父母的求助石沉大海,安全感早已不存在。

          小时候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们的取笑,传到家里以后遭到亲戚们的嘲笑,父母们并未说什么,只是对这些不以为然。

          长大后一次旅行途中,导游提议让这位状元郎和小姑娘们一起睡吧,父母也没有搭话,只是让导游说着。在车内妈妈一直说着小时候培养主人公如何变成一个优秀的孩子体验,让他在车内尴尬不已,而且妈妈的表情一直愁眉苦脸,让人觉得妈妈的内心似乎在向车内的人们当着自己儿子的面进行炫耀,自己的培育方式多么的成功,但表情又告诉人们养一个这样的孩子虽然很成功但是太愁了,唉!

    孩子在等待父母说“对不起”,父母在等待孩子说“谢谢”

    3.这期间多次的决裂意味向父母发出,父母依旧不以为然。

        在为人子女的这一立场来看,涉及到与父母情感方面的事件,一旦做出什么举动,都是最后一次真正战场的提前号角声。

        我们不能否认主人公的性格脆弱内心敏感,对这类事情的观察事无巨细,有些家长觉得“不是人改变环境,而是适应环境,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因为那个孩子太敏感的原因!”“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最后回过头来还被他埋怨,父母有什么错呢?”

          其实最让主人公伤心的就是事到如今,自己的母亲虽然承认了自己的确就是那样做的,遇到他人的嘲笑没有袒护,对他的朋友圈还有衣服等方面进行把关等等,但还是一味的推脱找借口,认为这是孩子自身的性格原因导致的最终决裂,但父母自己怎么可能么有责任呢?

    4.孩子在等待父母说“对不起”,父母在等待孩子说“谢谢。”

    家长们如何避免呢?

    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控制,孩子不是家长的所有物。

    给与孩子安全感,面对他人嘲笑时无论是不是自家的亲戚,请保护孩子,不要不以为然。

    关注孩子却不是控制孩子, 不要忽略孩子的不一样,给予他思考的空间,多多交流沟通,给予孩子话语权的机会,不要一锤定音。

    虽远隔千万里,但唯独不变的是感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在等待父母说“对不起”,父母在等待孩子说“谢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ki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