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绝不是可以速成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从事写作教学时,首要的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明白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天的事,从而更加包容学生,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予以鼓励。
以下是我对写作教学的三点思考:
一、广泛的阅读
有一句很糙的话形象地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一位知名作家被问到如何提升写作能力时,他说“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
说得文雅一点,即“输入才能带来输出”。到了我这么大的年纪,对“高质量的输入才能带来高质量的输出”深有感触。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认为一个识字的人却不阅读,是浪费了一项极大的权利。一个经常阅读的人,写作的机会和冲动都要多一些。看书看到精彩之处,划出喜欢的词句是自然而然的。一本书看完,久久不能平静,此时便是写读后感的最佳时机。看过那么多好书,见识过好的文字,才有可能写出好的文字来。
如果以后从事教师这份职业,我会把阅读作为一项权利奖励给孩子。比如,班上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进我的书房挑选书看。让阅读和奖励联系起来,更能鼓励学生积极地去阅读。
二、写作平常化
仍清楚地记得,初三每周五最后两节课是作文课。一上课,老师抱进一大摞作文本,随后搬进一张大椅子,坐在讲台边改作文。讲台下是我们安静地在奋笔疾书。写作,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像一件庄重的事情,不像其他作业那么普通。写作的疏离感,就在这样潜移默化。
因此,我认为写作教学要把写作拉下“神堂”,这不是什么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事情。在我教授的班级,我提倡他们写日记。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不要求必须看他们的日记。日记,就是很私人的东西,对老师也不例外。开学时,我会读一些我的日记,可以是有趣的事情,比如吃了一顿刷羊肉;也可以是一些难过的事情,比如迷茫,找不到人生方向。学生是很愿意听老师的事情的。
分享完我的日记,我大致会做一个这样的总结:同学们,这是十年以前的事情啦,老师为什么还记得这么清楚呢?当然不是因为老师记性好,而是写在本子上啦。你们想,把开心的事情写下来,每看一次又开心一次,那开心不是增加了吗?把难过的事情写下来,写完时马上就会舒服一些,而且以后再去看,你会发现那些困难都不是事儿。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个日记本,你们也可以像老师一样哦,把每天发生的事情写下来!老师不定期和你们分享我的日记,如果你们愿意的话,也可以悄悄地和老师分享,或者大大方方地和班上同学分享。
对于引导小学生写日记,可以通过提问进行:你今天开心不开心呀?哦,为什么不开心呢?你可不可以把这件事情的过程写下来啊?
另一个把写作日常化的方法是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可以通过举行班级的阅读分享会进行。
三、提高参与度
我认为作文的分数结构可以调整一下,老师评分100分,学生评分100分。具体操作如下:学生的作文一式两份,一份写在本子上,一份复印出来。老师批改本子上的作文,学生互相批改复印的作文。而且所有评价过程都是匿名的,老师只有改完作文才能看学生姓名。而学生,无论是上交的复印作文还是批改的过程都是匿名的。让学生改作文,其实也是在训练阅读和写作能力。评价可以给一定的模板,如:主要内容,阅读感受,金句积累等。学生打分,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参考,比如说“你觉得自己的作文可以打多少分?那这篇作文和自己的比怎么样?”,通过和自己作文的对比,以打出相对客观的分数。最后,老师打的分加学生打的分的一半就是最终成绩,比如老师评分是85分,学生打了80分,那就是80+40=120分。
甚至还可以设计班级作文角,每周展出5篇最佳文章和5篇最佳点评。每天各更新一篇,学生一周有10课“红心❤”贴纸,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文章和点评上投票。而文章作者的“❤”可以到老师那里兑换积分,最终可以换成奖品。
总结起来,我对写作的三点建议是:广泛阅读、写作日常化、提高学生参与度。我对写作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养成写作习惯;让写作成为一项傍身的技能,并通过写作逐渐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