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从哲学到心理,再到人工智能
七十六、从认知的角度讲,为什么人类不存在标准的男性和女性

七十六、从认知的角度讲,为什么人类不存在标准的男性和女性

作者: 王程远 | 来源:发表于2018-09-16 10:09 被阅读0次

    1.

    如果人类的感觉感官只有一个感知点,这个感知点只有两种状态,其中一种感觉状态定义为“男”,另一种感觉状态定义为“女”。那么,人类的记忆认知里,“男”与“女”是有明确且绝对的界线的。

    如果a的感觉感官只有一个感知点,这个感知点只有两种状态,其中一种感觉状态定义为“男”,另一种感觉状态定义为“女”。如果b每次对a的感官感觉影响都是使a产生其中一种相同的感官感觉状态。那么,b在a的记忆认知里,b的性别是唯一且绝对的。

    如果a的感觉感官只有一个感知点,这个感知点只有两种状态,其中一种感觉状态定义为“男”,另一种感觉状态定义为“女”。如果a在有性需求的时候,只有其中一个感知点状态能满足a的性需求。那么,a就是明确且绝对的异性恋或同性恋。

    但是,很显然,以上的假设都是与客观现实不相符的。人类的感官不止一个感知点。人类的感官按对能量的敏感形式分类,可分为视觉、嗅觉、听觉、味觉、机械触觉、温度觉、以及一些不常见且少有统一命名的感官感觉(比方说体内自发的痛觉),相对应的感官是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每一个分类下的感官都存在难以计量的感官感知点。

    2.

    在人类感官感知点难计其数的情况下,如何认定什么是“标准男性”和“标准女性”?

    从视觉上说,男性和女性的主要区别是乳房状态和生殖器状态的区别:女性生殖器凹陷,男性生殖器外凸;女性乳房相对隆起,而男性相对较平;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并不在公共场所裸露生殖器,但人们依然是可以辨别某个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所以,生殖器状态并不是区分男女性别的标志,至少不能算是区分男女性别的主要标志。

    如果生殖器状态不是区分男女性别的主要标志。那么,区分男女性别的主要标志就剩乳房状态了。

    但是现实中不乏被定义为女性,乳房却如同多数男性一样较平的。也不乏被定义为男性,乳房却比一般女性更高隆的。与此同样的道理:如果女性的定义是会怀孕,但存在被定义为女性却不能怀孕的;如果男性的定义是乳房不会分泌乳液,但存在被定义为男性却乳房会分泌乳汁的;如果女性的定义是体毛较少,但存在被定义为女性却体毛比大多数被定义为男性的人体毛更多的;

    如果女性的定义是会被男性喜欢、能引起男性性冲动,那么“男性”本身的定义又是什么?

    3.

    把人眼这个感官的每个可被独立感知的感知点看成一个最简状态区分体(每个状态区分体只有2个不同子态)。

    如果人用一个视觉感知面辨别另一个人的性别至少需用到1000个感知点状态的组合。那么,另一个人的状态就有2^1000种可能状态。

    在2^1000种可能的状态里,不可能每一种状态都被人识别为“绝对男性”或“绝对女性”,也即,必然存在一部分状态是无法确认是“绝对男性”或“绝对女性”的。因此,从认知的角度讲,必然是存在一些“被定义为人类”的动物是无法确认其是“绝对的男人”或是“绝对的女人”的。因此,“男性人类”和“女性人类”是没有一维的、绝对明确的边界的。

    4.

    假如有一个人能完全对2^1000种状态进行性别区分。在第一次区分完毕后,在其第二次进行区分时,也无法保证和第一次的区分结果完全重合。

    假如有一个人能完全对2^1000种状态进行性别区分,并且每次的区分结果都一样。但也无法保证这个人对性别的区分结果和其他人的区分结果完全重合。

    5.

    事实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进行性别区分时,所要用到的视觉感知点远不止1000个,而每个感知点也不止2种状态(人眼能识别多少种颜色就有多少个子态),另外还可能考虑到听觉因素、触觉因素、甚至嗅觉因素,以及考虑到运动状态(感知段),这样算下来,人可能的状态数量就更大,更没有绝对标准的男性和女性。

    6.

    人语言语义里含括的性质,本身就是模糊的、笼统的。人与人的语言沟通也是笼统的、不绝对精准的。

    7.

    事实上,人类里,男性与女性在视觉形态上的区别比绝大部分人想象的要小。而人们总是很容易辨别某个人的“性别”,这种能力并非先天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类丰富的“性别装扮(包括外貌打扮和劳动分工演扮)”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辨别性别的丰富素材。

    举例:

    (1) 有些人类文化习俗里,男性普遍不留长发,女性普遍留长发。于是“长发是男性”、“短发是女性”成为约定成俗的性别辨认标准(方法)。但却存在其他不以长短发为性别标记的文化族群,在这些族群里“长发是男性”、“短发是女性”的性别辨认方法就不成立。

    (2) 有些人类文化习俗里,男性不能穿裙子,女性可以穿裙子。于是“穿裙子的一定是女性”、“不穿裙子的可能不是女性”成为约定成俗的性别辨认标准。但却存在其他不以是否穿裙子为性别标记的文化族群,在这些族群里“穿裙子的一定是女性”、“不穿裙子的可能不是女性”的性别辨认方法就不成立。

    (3) 有些人类文化劳动习俗里,粗重工作由男性完成,轻巧工作由女性完成。于是“健壮的、从事强体力劳动的是男性”、“娇柔的、不从事强体力劳动的是女性”成为约定成俗的性别辨别标准。但却存在其他与之相反的劳动习俗,即,在其他文化里,同样的装扮表现,会被认为是另一种性别。

    8.

    “性别辨别素材”是随文化演变而演变的,男女识别完全是基于后天培养的认知习惯。

    举例:新生代的演艺从业人员和三四十年前的演艺从业人员相比较,性别外貌的打扮已经出现很大的转变。我们可以轻易发现,越来越多的当代娱乐明星以及普通民众的性别打扮特征越来越不明显,以致于很多年纪较大的人无法分辨某个年轻人属于男性还是女性。

    9.

    实质上,“性别装扮需求”是一种“记忆需求”。人朝着自己认可的方向刻意地装扮自己,刻意装扮出来的“性别特征”又给自己和他人提供了“辨别性别”的材料。

    “记忆需求”会干扰人的天生的“非记忆审美”。比如:人在选择满足性需求对象时,会考虑对方是否是异性或同性,会考虑假如自己被定义为非男性、非女性、同性恋等等性质是否会遭受歧视。这和人在选择是否吃某样食物时,会考虑食物是否肮脏、是否有毒、是否有营养等因素一样,都是记忆需求,都是后天培养的。

    10.

    从“绝对主观”的角度上讲:主观认定自己的符号认知系统是绝对没有错的,而“我喜欢的”必定是“异性”。那么,不管客观上(其他人看法)“我喜欢的”是“同性”还是“异性”,主观上“我喜欢的”都是“异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七十六、从认知的角度讲,为什么人类不存在标准的男性和女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mx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