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要和孩子打交道,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与孩子每天都相处得很融洽。相反,更多的时候,我们体验到的可能是愤怒、沮丧,伤心和失望……你常常被负面情绪所包围着,让人快乐不得。
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的这些事儿,你还不知道。
也许,它们能帮你解决一些问题。
01
要让他变好,先要让他感觉到糟糕
很多时候,大人与孩子的冲突都源于这一理论的作祟。
孩子犯了错,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让他们感到糟糕。我们有这样一个信念:只有他们感到糟糕了,下次才会长记性,才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否则,不让他们感到痛苦,就是对错误的纵容。
真的是这样吗?
想想你自己:你是会在感到糟糕的时候把事情做好呢,还是感到快乐的时候,会把事情做好呢?
当我们感到糟糕的时候,我们常常生气、愤怒。而一旦生气、愤怒的时候,我们的理智就几乎为零。这时候,我们往往不再把目光聚焦于事上,而是聚焦在人上。将对事儿的批评转移成对权力的争夺和别人对我们自身价值的否定。
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争辩,从而证明我们是有价值的,是能干的,我们不想输给批评我们的人。
你说,这时,问题能解决,错误能改正吗?
02
我是家长,孩子得尊重我
一旦成人与孩子进入争辩,成人也高明不到哪里去。在争辩的过程中,大人也总想着证明自己的价值与尊严,也总想着赢了孩子。这时,我们也会不顾后果,逞一时之豪气。
结果是什么呢?你懂得。
其实,这时家长大可不必与孩子计较。需知,这时孩子的理智已经几乎为零,你与他争辩下去,除了互相伤害以外,于事无补。
最明智的做法是“积极暂停”,将自己的从中“抽身出来”。这包括“情绪的撤出”和“身体的撤出”两部分。
你要知道,孩子这时已经失去了理智,你就不要生气。这是“情绪的撤出”。同时,最好去干干别的事情,将自己从这件尴尬的事中抽身出来。这是“身体的撤出”。
撤出,不是不管,而是以退为进。
等孩子情绪平静了,能听进去话时,再解决问题。
这不是大人的软弱,而是我们的智慧。
平时,我们总教育孩子要冷静。可是你会发现一旦与孩子争吵起来,我们都不会积极暂停,都不会冷静。我们又怎能期望孩子学会冷静呢?
03
这次,我饶不了他
错误已经铸成,你饶不了他,又能如何?你饶不了他,损失就能弥补吗?你饶不了他,除了能“赢了孩子”,造成孩子的反叛与自卑外,饶不了他,又能做些什么呢?
这是标准的“往后看”,思维总是缠绵在过去上。
比这个更有利的是“向前看”,想一想:如何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
关注于解决问题,比聚焦于如何惩罚他,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树立一个观点:犯错误就是长见识。人就是在犯错中成长的。当然,前提是在孩子犯错后,你要和孩子将目光聚焦于如何避免下次犯错而不是如何饶不了他。
04
我故意不告诉他,就想试试他
很多时候,大人们常有这样一种观念,只有在提前不告诉孩子的情况下,才能试出孩子的真品性来。
是这样吗?
确实有一部分孩子很聪明,他们能根据情势确定好自己的方向和行为。但是,不要过于乐观,以为凡是孩子都应该是这样。其实,这些孩子在遭遇这类突发情况以前,已经有过这样的“学习经历”(这包括他们以前可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或是大人提前和他们讨论过类似的情境应如何处理等)了。
而大部分孩子呢,却都是要通过“提前学习”才能成长的。
许多时候,我们常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突击检查,然后不满意了,就祭起惩罚的法宝。这个时候,许多孩子是不服气的。原因很简单——你们提前并没有达成契约和协议。
想想,不打呼的突击检查,然后处理你,你觉得公平吗?
所以,和孩子提前达成协议,真的很重要。
05
合格的家长,就是要保证孩子不吃苦头
没有一个家长愿意孩子吃苦头,没有一个家长不愿意自己吃苦头。
苦头,真的不好吗?
如果与孩子的协议一旦达成,就要让孩子承担“违约”造成的后果。这时要“和善而坚定”,同情理解而不失原则。只有孩子品尝了自己“违约”造成的后果,他们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不至于永远长不大。
所以,好家长就是要保证孩子不吃苦头的观念一定要改。
06
后果,越重越好
即使孩子违约,要承担一定的后果。所承担的后果是不是越重越好呢?
其实,也不见得。让孩子承担后果,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相关,二是尊重,三是合理,四是预先告知。
孩子所承担后果必须与所犯的错相关,譬如说他打翻了牛奶,那么相关的处理是要他打扫弄湿的桌布,这是相关的,也是合理的。反之,如果要他去擦黑板,或者在操场跑五圈,这就既不相关也不合理。所谓的尊重是指不羞辱孩子,不借题发挥。而预先告知则是提前达成契约。
家长最喜欢的是借题发挥,从这件事说到那件事,从那件事又说到这件事。你在宣讲孩子“罪行”的过程中,情绪是得到抒发了。
可是孩子呢?
一旦孩子承担的后果逾出上面的四个边界,要么孩子不服气,反叛或报复;要么孩子与大人陷入权力之争,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要么孩子觉得不公平,从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07
不用说,他的错,他全知道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大了,他的错他自己应该知道。
其实不然,行动常常由思想决定。
许多时候,孩子犯错不见得就是思想品德坏,而是认知上有问题。他这样行动,自然有他这样行动的道理。这时,就需要家长做相关的“启发式援助”,以帮助孩子澄清是非。
如,你当初想要完成什么?
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受?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
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
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孩子不仅有推己及人的能力,而且做事前能进行思考,不至于冲动冒失。
08
多关注孩子的缺点,孩子就会越来越好
有人认为,教育就是“去错”。去错,就是要多关注孩子的缺点,见一个缺点解决一个缺点,见一个问题处理一个问题。
岂不知这样的思路,其实是将孩子一步步引向毁灭。
长时间关注孩子的缺点,会给孩子造成一种“我真没用”的感觉,甚至于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暗示,哦,“我原来是个麻烦虫”。于是,孩子开始按照你所关注的样子成长。
甚至于,他会觉得,只有不断地惹麻烦,有问题,才会引起你的关注。
与这种教育思路不同的是——关注人的优点。
他们认为人都是有缺点的。而且有些缺点是不可以消除的。与其努力消除不可消除的缺点,不如将目光聚焦在人的优点上,发挥人的长处。
这颇像中医中的“扶阳派”。
你觉得有道理吧?
09
错误永远是错误
错误真的永远就是错误吗?有时换一个角度,也许会使你“柳暗花明”。
孩子考试作弊,这是错误吧。没错,但是这能不能看成:孩子还是有上进心,还想考一个高分呢?
我见过不少的孩子,到了最后,答案放在哪里,抄都懒得抄。
你说,这是品质优良,还是麻烦多多呢?
孩子上课爱说话,这的确令人讨厌。但是,这难道不是他想引起别人的关注吗?如果那一天,你再来上课,他是不说话了,但是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了。
你说,这是福,还是祸呢?
许多时候,我们要善于从问题中发现闪光点,然后才能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将缺点转换成优点。
比如上面的两个孩子,一个可以利用他想得高分的想法,助其取得高分,靠自己的实力取得高分,一个可以在课堂上多给他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
你说,这难道不好吗?
不要一有错,就往死里整。
10
说了“你真棒”,孩子就一定会获得自尊自信
现在有一种简单的励志方法,认为只要多说“你真棒”,孩子就一定会获得自尊和自信。
自尊和自信来自哪里?
是通过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发现和确认自己的能力呢;还是来自于外在的煽情和评价?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大问题。
其实,更多时候,自尊和自信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正确评价,而不是靠外在的讨好和颂扬。
举例来说,你自己觉得自己没有那个能耐,别人再说你棒,你会有自尊自信吗?
因此,我们在评价孩子时,最好是“对事不对人”。
比如说,能把这件事做成这个样子,很不错。这是“对事”。这是通过对事的评价,来让孩子达成对自己的正确评价,从而获得自尊和自信。
相反,如果说,你真了不起。这是“对人”。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依赖于外在的赞扬和评价。甚至于为了外在的赞扬和评价,而讨好别人。
你能说这样的孩子,有自信吗?
11
孩子还小,到时候他自然就会了
孩子还小,到时候他自然就会了。
真的不用训练,孩子就可以掌握一切的技能吗?
其实,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大人。许多事情,不是他大了就自然会的。而是要靠我们今天花时间去训练。
比如前面说的,教会孩子冷静,就是要从今天开始训练的。另外,一些与孩子相关的事情,也要让孩子在今天的家庭会议上发表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着给自己做主。
以为孩子小,就可以将一切大包大揽,或全由大人说了算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欠妥的。
我们在今天就要训练孩子,让他们学会为明天做好主人。许多孩子在长大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我们今天的训练不到位。
12
我忙死忙活,就是对你最好的关爱
许多时候,大人总以为自己忙死忙活的,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
我这么累,全是为了你呀!这种想法,父亲居多。
但,我们不要忘了另外一条很重要的心理学规律。
生活,永远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别人认为你做了什么。
你累死累活的,确实是为了孩子。但是,在孩子眼里,他对你的这一切也许并不这样解读。他也许认为,你并不爱他,只爱钱。他也许认为,这只是你为自己不关心他,找借口。
所以,我建议不管我们多忙,都要给孩子一些“特殊的时光”。孩子越小,这些“特殊的时光”越长,越重要。另外,适时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说出你对他的爱。
这些都可以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13
老子管得就是你
现在,有这种家长制作风的父母,恐怕已经不多了。
但是,我们仍要警惕家长对孩子控制过多。
家长能做的是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控制孩子做什么。
有人会问,这样不是“放羊”了?
不,不是这样的。
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我们的行动来调控他们的行为。
譬如在《管理,让我们和善而坚定》中所举的例子,孩子不吃饭了。不要想着控制他,让他今天一定吃饭。不,不要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决定我们自己的行为——今天不再给他做饭,让他来承受自己选择的后果,从而改变孩子的行为。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达成协议,和善而坚定。
有时,教育孩子,迂回一些好。
14
与孩子交往不需要套路
与孩子交往,赢得孩子合作也需要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表达你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如:噢,妈明白你肚子饿了。
第二步,表达你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如:肚子饿,确实很难受。我有时肚子饿了,也很不舒服。
第三步,和孩子分享你的感受。如:但是,今天早餐已经吃过了,妈妈为此也感到很遗憾。
第四步,关注于问题的解决。如:宝贝,让我们一起想个办法,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下一次再发生?
然后,和善而坚定的执行你们达成的协议。
如果这时你企图借题发挥,对孩子进行教育,只能招来他内心的反抗或是你们之间的权力之争。
同情而不失原则,合作而避免争吵。
15
孩子不完美,我们的教育就无效
在这里,我想弱弱地问一句:你完美吗?这个世界上谁完美?
如果,没有的话。你就要明白:受教育是一辈子的事。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力争改善,而不是企图完美。
如果你抱着第二个目的(企图完美)来行事,那么注定你只能失败。
当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以上的方法策略也适合于你。
第一,让我们明确: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机会。有错误,就意味着可能有进步。
第二,让我们关注积极的方面。这些错误倾向能透露出什么积极的因素。
第三,要有不完美的勇气,毕竟人无完人。
第四,冷静下来——然后解决问题。
如是你想着通过自己的一两次努力,一两个办法来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
那,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很多时候,生活的真相是:当我们找到了一把开锁的钥匙,却发现孩子又另换了一把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