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一篇一样,这一篇的重点侧重于中西方的差异。
参考《乡土中国》中《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做的读书笔记,或者说从书本出发的个人见解。
本篇思维导图
一,中西方思想差异
两地的差异,和当地的文化有着一些关系。可以想象,一个民族经历了什么样的生活,很有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社会格局。
这个结构很可能是从初民民族的“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团体格局”的。
从上面的引文中,可以发现。西方的团体格局很可能与他们的初民民族,由部落里的团体合作的生活方式,从而衍生出了团体格局。
又因为团体格局,人们开始利益统一,思想的统一。一切与团体为主。这与中方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是相反的。
当然差序格局中思想的形成也与生活有着关系。
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
可想而知,中国的乡土社会对于伙伴的需要不高,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大家都各干各的活,互相帮助的少了,相互交流的少了,也就就得他人好像没有什么重要的。
于是,对于他人的关心和关注也就少了。相对的,对于个人的关注也就多了。所以,才会有“以个人为中心”的想法。
二,道德在社会中的地位
在上一点讲到,中西两方的思维存在差异,推动社会的思想不同。同样的道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不可能相同。
在西方的团体格局中,道德的观念是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的。
道德对于团体来说,是一个无形的存在,但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因为,团体人与人的关系,团体和人的关系都是靠它来维持。可见它对于团体是个很重要的存在。
同时,西方的道德对于宗教的依赖是很高的。可以说对于道德的长期稳定,宗教起来至关重要的作用。
宗教是人神对话的组织,它的代理人每个信仰者都是很重视。所以如果这个代理人违反了规定,就会受到大家的反对。由此又逐渐衍生出了宪法意识和权利意识来维护个人正当权利。
在中国的差序格局中。重视的都是一些传统的思想。像是“克己复礼”“孝悌忠信”等儒家思想。
我想这和儒家在我国古代是正统思想脱不了干系。
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准则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可见,乡土社会的道德与个人有着密切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