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词大智慧
婚恋—摘录中读李山老师讲解《诗经》

婚恋—摘录中读李山老师讲解《诗经》

作者: 青颜珠珠 | 来源:发表于2019-07-23 08:53 被阅读0次

雎鸠

婚恋—摘录中读李山老师讲解《诗经》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有十五国风,第一部分就是《周南》,第二部分是《召南》,接着就是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一共是十五国风。十五国风,我们之前谈到过,排在前边的是《周南》,接着是《召南》,而《周南》的第一首诗就是《关雎》。

那么《关雎》为什么排在《诗经》的第一?它是有原因的。这首诗的阐释史也都在试图说明这个问题。这里我们不妨跟大家多聊一点学术史方面的问题:一部经典著作,往往都跟随着一个漫长的学术阐释史。如果对学术、对诗感兴趣的话,是需要了解一个阐释史的概要的。因为无论是《诗经》《周易》《尚书》还是《周礼》,各代都有阐释。

比如说,西汉人说这首诗是“刺周康王”。这个说法出自哪儿呢?我们现在看到《史记》的十二诸侯年表里保存了一个西汉的“今文家”的说法。今,就是“今天”的意思,“今文经”就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也就是隶书写成的“经典”。今文学派是西汉流行的学派。(今文家,即今文经学家,和古文家相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经学一度断绝,汉初儒生们以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本重新传授经学,是为今文。古文经则是由古文也就是籀zhòu文写成,于西汉末年现世。)

那么西汉的学者是怎么讲的呢?他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衽席”的这个“衽”就是衣襟,“席”就是炕席,即床席。也就是说,“诗人要讽刺周道缺”的这个“缺”是就从家庭生活开始的。宽泛地理解“衽席”就是指家庭生活。谁的家庭生活?周王的家庭生活。《史记》中记载“成康之际,刑措不用”。周康王是周代的第三代王,周武王、周成王之后就是康王。成王、康王之际有四十年的时间,天下是没有犯人的,所以刑罚就扔在一边不用。

可是说“周道衰”又是从他开始的。文献记载周康王“承文王之盛,一朝晏起,夫人不鸣璜,宫门不击柝,《关雎》之人,见机而作“(袁宏《后汉记》)。注意“见机而作”,就是看到了一种苗头——“机”就是微乎其微的那种苗头。周康王这个人,他本来是一个圣君,但是他和他夫人晚上在一起休息,到了第二天早晨起晚了,结果起晚了以后,夫人还不敢敲击身上配的玉璜。她不敲击,应门(对着宫廷的门,此处应指守门人)就不敢击帮子。“击柝”我们知道,《木兰诗》里有“朔气传金柝”。

什么意思?就是周王生活不检点,夫妻生活过分了,这样的话,诗人就开始见到了苗头,这就是衰。实际上说起来,康王没有衰,是懒惰:两口子睡觉不早起,也不按规矩鸣配璜,应门没法击柝。这就是衰落的开始。于是诗人就见机写了这首诗。这就是西汉人的说法。西汉的说法是一种讽谏,讽刺王的。这也是西汉人说解《诗经》的一个大方向:西汉人特别偏向把《诗经》解释为这个就是“王道”。在“王道”面前人人平等,于是他们就拿它做大原则去衡量一些君主的事情,这是西汉人的一个做法。

实际上西汉的经学认为,孔子作五经或者修五经,是在为汉家立法。当以王法为天下仪表(仪表就是仪态、示范),所以也是法度的意思,需要当世君主去执行。这是西汉人对经学的一个设计。可是即便如此,我们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根本就没有出现周康王的影子。所以说宋代以后,尤其是今人就不太相信这种说法,因为没有文本作依据。但是没有文本作依据,在西汉的经学就可以把它当谏书。前几年南昌出土了昌邑王的一些文物,出土了成吨的铜钱,马蹄金、麟趾金,当然仍有争议。反正这是个做了几十天,不到一个月皇帝的人,犯了几千件错误,于是被霍光废黜了。昌邑王从山东昌邑过来,到朝廷去做王,被霍光废除了,于是就追究这些人,杀了200多号人,最后杀到昌邑王的老师王式。质问他,你为什么不上谏书?然后王式就来了一句:300篇《诗经》,篇篇是谏书。我讲《诗经》都是在讽谏他,我还用上谏书吗?这样一说,霍光那帮人也没辙,最后把他打成罪犯,没杀头。这就是西汉人解经的一个特征:300篇,篇篇是谏书。

也就是说经学有个预设,这里有圣贤大法,孔夫子立的,而且到了西汉后期还神话说,孔夫子是受了天命下来为汉家立法的。于是经典这些阐释,就是在讲孔子的微言大义。我们看这个作品怎么也没有看出讽刺周康王,但是人家经学会说这是讽谏,这个讽谏又叫谲谏。什么叫谲谏?就是诡诈的谏,绕着弯的谏。《论语》中有“晋文公谲而不不正。”举个例子,比如说学生上课迟到了。我不说你迟到了,我就念学生守则第一则,不许迟到早退,你听懂了吗?这叫“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这叫谲谏。

西汉人就是这样解经。所以汉大赋为什么曲终奏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论》:“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聘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比喻文章在结尾处特别精彩),我们也差不多就明白了。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上林赋》有这样一些意思,我把你夸到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了,你就改了。这叫谲谏。这是西汉人的说法。

我之所以讲这些东西,因为这涉及到我们现代人读诗的一个误解,认为西汉人离着先秦很近,他们说的应该有道理。注意,如果观念在先,主观在先,先把经典视为孔夫子为汉家立法,那么在这样一种逻辑之下,很多事情可就不因为它离着先秦时代近而准确了,我们要看透这一点。当然汉代的语言,汉代有些文物,它离古代史近,有可吸收的地方,但是你要注意它解经的方向是什么?这个大家要注意。

我这样说是因为在《诗经》的解释以及在中国经典的解释上有很多这种迷雾,总认为古人比我们今天的人们强。某些方面是的,但是不一定。因为我们今天看到了古人没有看到的材料,比如说像甲骨文,像一些金文材料(即青铜器上的文字)。

那么到东汉时期,对《关雎》的理解就变了,东汉人说这首诗实际上是歌颂周文王家的夫妻和谐,而到了郑玄,他说得就更厉害了,他认为这是周文王家的那些三夫人以下——大夫人二夫人三夫人以下的这些夫人,她们不嫉妒。之所以不嫉妒,就是因为后妃有德行,所以能够感化得这些人不嫉妒。甚至还有的解释更远,说这首诗,是这些宫里的人盼望着周文王多娶太太,所以有这样的解释。

林语堂在他的《<关雎>正义》里有一篇短文挖苦了这些说法,他举了个例子,他说:我就设想在台北有这样一幕,晚上有一个女的睡不着,他儿子看他妈妈翻来覆去的就问说,妈,你为什么睡不着?然后妈妈就说,儿啊,你不知道,你爸爸想娶一个年轻女子到我们家来。注意,现代婚姻里这不是糟糕吗?但是儿子因为读了东汉人的解释,接着就说这不是很好吗?你应当学文王后妃。她也失眠,倒不是怕她先生讨小老婆,而是怕她先生娶不到小老婆,想到发热发昏,真是足足可以为楷模。然后他妈妈就问了谁说这话的?儿子回答学校的老师。于是林语堂写道:”第二天,张太太、李太太、约同赖太太、杨太太一齐打到学校里去。老师早已闻风,由后门逃出去了。这几位太太没法,只有把学校的《诗经》课本全撕烂了!”

这就是林语堂作为一个作家挖苦东汉这些 《诗经》注释者。人性是恒定的,古今的人性是随着从人类,智能的人出现的,人性没有多少变化。这种一夫多妻的家庭,多少人在嫉妒。所以解释经不能这么不近人情。

当然像郑玄他们这么解释,我们也能理解。一夫多妻的社会,之所以提倡大家不嫉妒,是因为这个现实中太多的嫉妒,所以他们解《诗经》跟西汉不一样了,西汉是把苗头指向王者,而东汉以后就指向了众多的一夫多妻的家庭。那么这首诗到底讲什么?我们就来看这首诗。其实现代人解诗,也有其可乐的地方。

那么这首诗到底是一首什么诗?

就我个人的理解,正确的答案,就是婚姻典礼上的乐歌。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就有一个针对性,就是针对我们现代人。现代人认为它是一首爱情诗,理由在什么?你看“辗转反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不是爱情吗?是。但是这是局部的,整体上它不是一首爱情诗,它是祝愿新婚的人们,夫妻情深。实际上这是在典礼当中,也就是亲迎典礼上奏的音乐,是西周时期的作品。

为什么这样说?你看我们来看作品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们先说最实质的两句,窈窕的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逑”《毛传》说,“皮也”,就是配偶的意思。郑玄解释就啰嗦了,那是因为他要引申,我们就不去管了。《毛传》就是皮,就是配偶。那么这个配偶就是窈窕的淑女,是君子的配偶,但是写爱情诗没有这么写的。

咱们中国的爱情诗不像西方这么发达,像古罗马,包括古希腊都有爱情诗,但是他们爱情诗的表达,往往会说,我思念谁。像《诗经》里的句子,它的人称对举形式是,一个好姑娘是一个好小伙子的好配偶。当然这翻译得有点笨,鲁迅先生翻译过:漂亮的小姐是少爷的好一对,他翻译的意思不错,但是人称形式的对举不是爱情诗的方式。

人称对举形式不对,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理由。所以这首诗我们拿它当爱情诗看,是有问题的。

“关关雎鸠”,“关关”就形容叫声和谐,我们也未尝不可把它还原为“呱呱叫的”水鸟。雎鸠是什么?解释多了。有人就说鱼鹰。你看朱熹就说江汉之间常有。但这首诗不可能是江汉的情形。当然从古今气候变化的角度来说,朱熹的这个解释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毕竟是一首黄河流域的诗,(古人提到“河”,特指黄河)。在河之洲呱呱叫的水鸟,它不可能是鱼鹰。谁听过鹰呱呱叫?反过来说,呱呱叫的鸟是扁嘴鸟,而扁嘴鸟往往都是水鸟,而水鸟又往往都是候鸟。

现在我在讲课的时候,北京正处在三月中,这个时候冰消雪化了,有很多候鸟飞到了北方的河流沙洲上。我们讲当呱呱叫的水鸟落在北方的沙洲上的时候,实际上背后有一句话:春天到来了。它不是在写景,它是在写物侯,而这个物候要反映什么?反映的是季节——春天。春天在中国的文化里是绿色的。按文献记载东方苍龙,东方属青色,青就是绿,发绿了。你看青青翠竹,它就是绿。这就意味着春天到来了。而中国人认为春天,实际上全世界人都认为春天是一个复苏的季节,是一个生长的季节,是个万物繁殖的季节,在这样的时候男女们结合了。实际上这是说诗人眼里面看到一只水鸟,它是在强调一种季节,春天到来了,也就是说嫁娶得时,窈窕的淑女配君子,正是在春天的大好时光下。这个可以进行再宽泛的理解,就是说淑女年纪正当年,就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意味着嫁娶得时。

另外这句诗我再多说几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一句实际上是在写“鸟捕鱼。”雎鸠鸟,有人解释成鱼鹰,还有人解释成一种时令的鸟叫作“司马”,《左传》中就说雎鸠鸟是“司马之职”,在古代还曾把“司马”这个官员当成雎鸠。如果要这么解释,就会越解释越麻烦。因为“司马”是负责军事的,“关关雎鸠”和打仗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我们应该从“关关”这两个字去理解雎鸠鸟到底属于哪一类。

我认为它很像绿头雁这种大雁。春天来了,深冬就走了。候鸟呱呱叫来到沙洲上,虽然候鸟有多种多样,但是北方比较常见的就是这种大雁。所以我们从“关关”的叫声中得出雎鸠是这样一种鸟。另外,呱呱叫的水鸟在河洲上出现,其实这就是鸟捕鱼的情形。

诸位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仰韶彩陶盘。仰韶彩陶盆里就有鱼和鸟,甚至有,一只鸟咬着一只泥鳅在飞,这么一个鸟捕鱼的场景。

这都是在说春天到来了。我们再说几句,在中国的一些神话传说中,龙是泥鳅变的。比如孙悟空在流沙河跟沙僧打仗的时候,沙僧钻到水里,孙悟空无奈就来一句,破泥鳅给我出来。泥鳅是最早的龙的基本意象。那么基本意象怎么上了天?有些学者非常敏锐,觉得原来是看到鸟捕鱼飞上天,这就是龙上了天了,春天到来了。所以到古代,后来东方苍龙七星、飞龙在天、飞龙在野都意味着春天。你看周易的乾卦,讲的是,飞龙潜于渊(《周易·乾卦》,初九“潜龙,勿用”)。讲的是这些,实际上就也预示着春天的时节。仰韶文化出土 陶罐。

婚恋—摘录中读李山老师讲解《诗经》

我们接着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关雎》中间的两章。

实际上,这首诗在分章上是有不同的,像《毛传》的分章和郑玄的就不一样。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也不一样,但是我们就把它“四句为一章”分成了五章这样的格局。你看“参差荇菜”就是长短不齐的荇菜。“荇菜”是什么呢?是一种水藻,又叫田字草。荇菜是一种水藻类的植物,水藻类的植物有一个用处,就是在周人隆重的祭祖当中,家庭主妇会做一件事,她要从山涧里去采集水藻,然后献给祖宗。

《诗经》有“于以采蘋”“于以采蘩“(《采蘋》《采蘩》),讲的是那些贵妇人戴着假发,仪态高贵地走在山间采集这些水藻类的菜。采集的这些水藻的作用,就是要祭祖。那么荇菜是不是属于这种水藻类,史书并没有很明确的记载,于是学者对这个事情就将信将疑。我倒觉得因为我们把这个主题定为是家庭主妇的,虽然后来《左传》里只提到“水藻”,没有说到“荇菜”,但是也很有可能就是这种女人祭祖用的这种植物。

当“采荇菜”这个诗出现的时候,如果在周代,可能人们一读这个事就知道这是一个家庭主妇。所以这是一种可能。

那么“采荇菜”说祭祖的时候还要给祖宗采点水藻是为什么呢?这个事情也是很有意思的。在一些文献里记载,周人这个群体是来自西部干旱地区的,和夏人,也就是大禹的那个族群似乎关系很密切。《山海经》里说,周人的始祖后稷死了以后“归于渊”,也就是归于水。所以很可能“采荇菜”实际上就是给祖宗安家用的。

《诗经》里还有一首诗,小雅里的《鱼藻》,就说鱼在水藻里是非常欢乐的,所以这个也有可能。因为祖先死了以后,归于水,变成鱼了。所以给他们采集一些“萍藻”之类的植物是不是有安家的意思? 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想。

有些学者说周人生活艰苦,好像这些菜是给祖宗吃的。陆地上的很多野菜是可以吃,水里边有些野菜可以吃,但是“荇菜”如果真是“田字草”的话,是不能吃的。为什么?这个事情我也访问过一些人。在北方,过去生活困难,有时候要打一些水藻,比如说有一种“黑藻”,就是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说的“青荇”,那种黑藻类的植物水煮一煮是可以吃的,但是也得是生活困难才吃。(问他们)吃没吃过这种“田字草”之类的,说没有。当然我所问的也有限,这个可以存疑,它存在着一种可能性。所以“参差荇菜”如果按照我们的理解,有可能暗示着家庭主妇“采水藻”。

“左右流之”的“流”字,实际上就是“拔取”,它可能是个通假现象。清代,山东栖霞有个姓牟的学者,叫牟庭,他有一本《诗切》。(切,反切。人的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称为某某切。如,东,德虹切)。他就说这个字相当于“捞”。“左右捞之”就是荇菜得捞,“捞”是特别土的一个话了,特别接地气。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个就是“摎”,读音与“刘”同音,拔取的意思。“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寤寐求之”,过去我们都认为是醒着,睡着,不分白天黑夜的寤寐。也有学者说,“寤寐”在另外的语句当中,有的时候它有连续不断的意思,总而言之,就是指不断地、反复地、渴求地、去求“窈窕淑女”。

说《关雎》是爱情诗,就是这些地方像“爱情诗”。包括接下去的“寤寐求之”接了一个顶真格,就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寤寐”还是“寤”是醒着,“寐”是睡着。“思”是个语气词,“服”是放在心上。当然也有学者把“思”解释成“思”,“思服”是一个并列的合成词。但是更多的解释成“思”字,实际上是一个结构性的词或者一种表语气的词,那个“服”才是“放在心上。”

接着“哉悠悠哉,辗转反侧”就是睡不着觉。 “悠哉悠哉”很有意思,究竟是夜长还是思绪长呢?读者自己想去吧,这就是诗的语言。比如像杜甫就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惊心”(《春望》)。“感时花溅泪”,到底是指花上的露水,还是我的眼泪落在花上?你问杜甫去,可能杜甫也会说:你就看字,你自己想吧,这就是诗的语言。要是翻译的话,两种可能都可以,你可能翻译说“夜很长”,也可以翻译成“思绪很长”,都可以算对。

“辗转反侧”,“辗转”这个词很有意思,既是个双声又是个叠韵(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两个字的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中间只差一个介音。这是《诗经》里很少的。汉语有特征,是有声调的语言。“辗转”属于连绵词(连绵词,由两个音节组成的意义不能分割的词)。因为它这种双声叠韵,使得音乐性很强。周代就是开始用语言这种自身的特点来营造诗句,“反侧”就是“反过来,掉过去”。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一开始我们就讲过,有些人如果是较劲的话,你说这不是爱情诗,那这是什么?它是爱情。但是爱情和爱情诗是两个概念。另外我们把夫妻之间的爱情,一般称之为恩情。你当然也可以说爱情,俩人一辈子永远是你爱我,我爱你,“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有这种情况。但是更多的是日久生情,慢慢情谊深厚,那种情感叫恩情。但是这个情感,即使承认它是爱情,也是局部的。这里就有一个生活的理解问题。我们能看到《史记》写后妃是外戚世家,认为好婚姻难得。孔夫子说“人能弘道”(《论语·卫灵公》),我们能够弘扬大道,但在婚姻面前然如命何?在婚姻面前,你就斗不过你的命。你是帝王,有很高的身份,你未必有大臣婚姻幸福,你是父亲,未必有儿子婚姻幸福。“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史记·外戚世家》)这个就是对婚姻的理解。

好婚姻难得,好夫妻难得,所以古人就在典礼上祝愿他们“求之不得”,这首诗很有可能是从这个角度去强调夫妻情深,带着某种祝愿。另外如果就纯粹把它理解成爱情、夫妻之间的恩情,它的实质也是爱情。但是它和另外的爱情诗不一样。当我们说到爱情诗的时候,比如萨福写爱情诗是写给她的女伴,古罗马人写爱情诗也是写给一个他永远得不到的女性。爱情和恩情是两种意义上的东西,恩情属于伦理意义上的而爱情则是属于生命意义上的。在生活中,爱情往往是一个非理性的,谁爱上谁没有道理,甚至有些人有了婚姻生活,家庭生活很幸福,突然遇上一个心仪的,他也可能产生爱情。

而且爱情这种情感,不分年龄,歌德(德国文学家)六七十了,还跑到马里恩巴德(今捷克)去休养,看到房东家的女孩十七八岁,他就爱上了人家,写出了《马里恩巴德哀歌》。但是他太老了,嫁给你跟嫁给棺材差不多,所以家长不同意,于是他又升华,写出了《浮士德》等。一般人六七十岁很难分泌出这种情感,可是老歌德就可以,他的生命力旺盛。像这些事情我们还是最好分开,爱情和这种婚姻之情分开。因为我们的古人是不是那么洋气,那么时髦还是个问题勒。

再接着往下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这里涉及到一个器物叫“琴瑟”。“琴瑟”这两个字在《诗经》,比如《小雅·常棣》也有出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这个诗就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写到西周中期的农事,也出现了琴瑟。这个器物在西周应该是有,但是“琴瑟”是一种,还是“琴”和“瑟”是两种?这个事情难免让人怀疑。现在考古,发现的“琴瑟”,是“瑟”多,“琴”少。在曾侯乙墓里出现了“琴”,这个“瑟”跟“琴”的区别就是“琴”有音箱,“瑟”的花纹很细腻。

另外据《仪礼》的记载,一般乡间士大夫的典礼往往是鼓“瑟”,也没有出现“琴”。所以也可能说“琴瑟”一开始就是一个东西,比如说后来“瑟”发展出音箱,所以我们就把有音箱的“瑟”叫做“琴”。当然这个我们还得存疑。因为我们见不到西周的实物,我们见到的大多是战国时期,甚至是战国中晚期的。但是“琴瑟”这两个在《诗经》里边出现了多次。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典礼的时候,鼓瑟的人,也就是弹弦乐的这个人是在堂上。往往是两个盲人。因为是上堂唱,所以叫笙歌。在《仪礼》当中典礼上唱的《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叫“笙歌”。除了堂上,那么还有堂下,这就涉及到下两句,“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个“芼”也是“有选择地拔取”。我们这个字我们就不再多讲了,跟“采”一样,是有“选择地采”。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出现了“钟鼓”,我们的要点是讲“钟鼓”。

“鼓”,就是敲击的这个鼓。现在发现的鼓,商代就有,甚至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在山西省陶寺遗址都出现了用鳄鱼皮蒙的鼓。这个鼓腔有的是用陶制的,有的是把树桩掏空了蒙鳄鱼皮。因为它里边有鳄鱼的骨头,牙齿等等,所以大家可以鉴定它是鳄鱼皮。“钟”。现在的钟,它是从古代的陶铃过来的,除此之外还有铜铃。铜铃在夏代就有,到了商代出现大铙,铙就是拿手攥着,大头朝上敲击。到了西周的钟,把儿翻过来吊起来,它有一个凸起部分,方便拴绳子而不至于滑落。那么从商代开始有了钟,现在发现的钟,最早的是西周早期偏晚,大概西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在陕西宝鸡这代发现的一个诸侯或是一个国的君主的墓里有三件套的编钟。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是继承上代过来的。

到了西周中期就开始出现了四件套,然后到了西周后期,钟的发展特别快,就出现了八件,就是编钟一下排列八个。一开始是三个声音,后来到中期发展到四个声音,后来有五六个更多。

这是一个高科技的东西,因为钟作为乐器,它有音准问题。这在西周后期的钟里就能看到。钟在铸好了以后,为了追求音准,工匠会用锉去锉它。而且到了中后期钟有个正鼓音,就是他正面鼓起来那部分有一个音,敲一敲侧面还有一个音。它可以出两种音。中国的钟从一开始我们看到的就是两个瓦一扣,是扁的。至于说为什么取这个形状,学者说来说去,有人说是什么生殖崇拜,象征女性的某一部分,我们就不多说了,反正都是猜测,总之它是两块瓦扣的,它能够出一些变化的声音。 所以这是个高科技的。

这就是回到我们刚才的话题,“琴瑟”是弹拨乐,我们可以一个人抱着跑到女生的住宅处去弹。但是钟,鼓就像个典礼而不是单独恋爱的了。因为三件套需要一个架子,支起来才能唱。另外,在典礼中能用到钟鼓的,尤其是钟,都是高级贵族,起码是诸侯,甚至是周天子才能有的。一般士大夫的典礼上是绝对不会出现钟的。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移,有钟鼓的人就多了。西周后期就有一些富贵士大夫,一些比较尊贵的大臣家里面就开始有钟鼓了,再早的时候怎么也得是个诸侯。

所以这首诗无论如何,它不是个爱情诗。我们前面讲过一个理由,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它的器物不对。“琴瑟”是个弹拨乐,一个人抱着还可以。三件一套钟,再加一个鼓起码四套,要去追求女孩子大概得去两三个人抬着,追求成了算谁的呢?所以这个不像话。

反过来第三条理由就是刚才我们说过,周人,堂上鼓琴瑟,堂下敲击音乐,有钟有罄,一般家庭只有罄没有钟,但是你看《左传》那些高级贵族,他们典礼的时候是有钟的,是有金奏的,他叫金奏,(即,奏金属乐器),那就是铜制的钟,可能还有铜制的鼓。当堂上唱歌,唱一首下边就应和,就敲击音乐,奏乐,奏完以后堂上再唱,然后下面再奏。有曲目的叫间歌(指礼乐活动中,歌曲与笙曲相间表演时的歌唱部分),堂上堂下相间而伴,正好是一个典礼场合。

我们读《诗经》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不能够光看字面,它里边有些器物,本身暗示着它的历史信息。比如说像钟鼓的制造,是高科技,而这种高科技的东西它不是普及的。一开始是华贵人家的,你不要看“采荇菜”就认为这是一个年轻女孩跑到水边去采菜,“钟鼓”和“琴瑟”这是典礼的场合,这是贵家女。

周人贵族,也特别讲究采集,特别讲究种地,我们将来会慢慢讲到《诗经》大量的农事诗,我们将来会看到。周王要亲自下地劳动的。虽然这是一种典礼一种仪式,但是他强调农耕。另外还因为古人跟自然亲近。有的时候我们用现代人的观点说,你看都采菜了,这个人还有什么身份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周家的主妇有这么一项工作:祭祖。周王祭祖可能也得采,所以这些信息是干扰项,而出现“琴瑟”“钟鼓”,你就不能再干扰了。现在考古发现结合其他礼数,你可以看到,出现“钟鼓”“琴瑟”的场合很高级,而且它是个典礼的场合,所以这就应了我们说的:这是一首婚姻典礼上的乐章,祝愿新婚夫妻恩情深。当然这其中带有当时人们对婚姻的一种理解。好夫妻难得,如果真是千思百念得到的,看重的,追求到的,这当然婚姻幸福了。

婚恋—摘录中读李山老师讲解《诗经》

古代钟的形制

婚恋—摘录中读李山老师讲解《诗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婚恋—摘录中读李山老师讲解《诗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pn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