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素食文化
在旧社会,素食意味着吃不饱饭,但在现代社会,素食观念的完整内涵也已经得到了恢复,素食不只意味着“ 吃素” 现象(素食主义者), 更包含着一种观念和文化. 在多元化的大背景下, 在个性化选择的具体情境中,许多人都选择了素食。素食也分全部素食和部分素食,部分素食者不吃肉类,但可以食用鸡蛋和牛奶,但全部素食者可能只能食用包括豆制品,菌菇类,蔬菜,水果在内的一些食物。
古今中外,很多有影响力的人士都推崇素食主义,如牛顿,甘地,爱因斯坦,孙中山等,肉食习惯引起的粮食危机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比如一亩的耕地用来养牛可以产生一吨蛋白质, 如果用来改种黄豆, 却可生产17吨 以上的蛋白质,黄豆蛋白质的含量高达40%, 比牛肉还高出一倍多,一个人吃一块牛排, 消耗的资源可以等价于5 个素食者的一餐。
早在1912 年, 诺贝尔得奖人艾列士卡博士就认为, 生命长短, 全在于细胞的功能, 人类的血液越清, 衰老得越慢, 工作时也不容易疲劳。 肉类在体内产生的废物会通过肝脏代谢,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若过多食用会加重肝肾脏负担。 经常吃肉的病人, 做剧烈运动时, 尿液中的沉淀物会导致疲劳, 无法增加耐力。
世界上著名的素食专家尾盛堡博士在他的畅销著作《素食的科学》一书中谈到自己的亲身体会, 他实行积极的素食后, 平均每天只睡4 个小时,营养丰富的素食可以缩短睡眠的时间, 让人不易感到疲劳。
素食是科学的饮食方式,现代人把素食比作成血液的净化剂,当然对于儿童而言,他们处在生长发育期,动物性蛋白和其它营养物质也是不可缺少的。对于成人,我们初期可以选择一周有几天不吃大荤食物。
2.素食的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变化,根据日前首次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膳食和营养状况变迁系列报告显示,人们现在吃的肉食是40 年前的十倍,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偏高,造成膳食结构不均衡,加上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相对减少,使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以及一些代谢性的综合征及癌症发病率不断上升,“为了预防这些‘富贵病’的发生,就要从饮食入手,食素就是一种很健康的选择。”
素食究竟能为我们的身体在多大程度上提供健康呢?素食中脂肪含量少,并含有大量纤维素和维生素,能够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效降低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生;减轻肾脏负担;促进钙质吸收,增加骨密度,防止骨质疏松或防止骨质疏松加重;并有利于调节体内胆固醇含量,促进人体酸碱平衡,减少患高尿酸血症,痛风、痛风性肾病,冠心病等病的机会。
3.科学食素
别看吃素有这么多好处,但其实吃素也是要讲究科学的,食素也存在一些误区,若是不能掌握食素的要领,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可能还会使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
目前,素食者主要分为四种:不吃所有动物性食品的“全素素食者”、只吃蛋和牛奶这两种动物性食物的“蛋奶素食者”、除牛奶外所有动物性食物均不食用的“奶素食者”,以及除水果、核桃、橄榄油外,其他食物均不食用的“果素素食者”。
很多减肥人士简单地将素食与健康画上了等号,其实若是素食者搭配不当,很容易出现三大健康隐患,由于不吃高蛋白的肉类食物,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的消瘦、疲劳、抵抗力下降;由于不吃富含铁质的红色肉类食物,铁摄入不足导致的脸色苍白、乏力等缺铁性贫血表现;由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导致的相关疾病,加速衰老的发生。从营养均衡的角度来讲,并不提倡“全素素食”,建议要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
4.素食者的营养均衡食谱
我国的营养指导建议每人每天应保证摄入水果100 至200 克,蔬菜400 至500 克,而有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日水果摄入量不足100 克,蔬菜为276 克,建议素食者每日饮食比例为五谷或米饭类占2 份,蔬菜水果占2 份,再加1 份豆类食物,确保素食者摄取充足的养分,特别是可以兼顾常被忽略的蛋白质。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肉类,特别是白肉类(肉食分为红肉类和白肉类,红肉是指牛、羊、猪肉,白肉是指鸡、鸭、鱼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