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财经·投资·理财想法成长励志
公公去世,我从他的遗产中学到了......

公公去世,我从他的遗产中学到了......

作者: 艾玛_沈 | 来源:发表于2019-02-25 14:02 被阅读60次

    1. 艰难的新年 

    艾玛过了一个很艰难的年。

    大年夜时,公公突然病情加重,我们轮流去医院守着。到了年初二凌晨,收到医院电话,急急赶过去,陪他走完了最后一段时光。

    接下来的日子,筹备葬礼、安抚家人、帮婆婆收拾遗物。

    作为儿媳,因为没有住在一起,与公公相处的时间很少。只知道他人生坎坷,颇为不易。

    就像电影《至爱梵高》一般,慢慢从他的遗物中去想象他的一生。

    他帅气的大学毕业照,他1966年报考中科院研究生的准考证,他做眼镜生意时留下的存货,他在荷兰做经理时记下的英文笔记,他烫得笔挺,归类整齐有序的衣物,家里布得密密麻麻却暗含规则的电线,翻得破旧的中英字典......

    他曾是如此有文化的高知识分子。很陌生,似乎我从未认识过。

    图/Pixabay

    回顾他的一生,感慨很多。不过,作为理财专栏,自然不能偏离主题太远。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受他的生平和遗产所触动。

    2. 公公的遗产

    他留下的钱不多,还都是现金。他用一个个簇新的白信封装着。用塑料纸包着,防潮。旁边放着虫丸,防蛀。可惜没有看到防火设施。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笑。这是一个多么愚蠢可笑的老人家啊!

    我们父母这一代,50后,60后,大多数一辈子都勤俭节约,又恰好遇上中国经济腾飞,不少人攒下了不错的积蓄。中国的金融市场起步较晚,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萌芽。所以,大多数长辈们的金融意识都非常薄弱。他们大多数人都只相信银行,很多人连信用卡和银行卡都分不清楚。

    我公公年纪更长一些,他出生于30年代尾。1978年来了香港,也赶上了香港经济蓬勃发展的七八十年代。

    作为一个高知分子,我公公还是很有探索精神的。

    他曾做过工厂高管。后来,香港制造业全线南移,中层职位大面积消失,他也成为时代潮流抛弃的一位。

    他也试过创业,做进出口贸易,有些收获。再后来,身体出现毛病,不再能长时间工作,家庭的经济情况才开始转差。

    休息在家的他,还炒过股票和外汇,只是后来又遭遇了一次银行破产(1991年香港国商银行倒闭),部分积蓄付诸东流。

    我看着那一个个白信封。在香港这么高消费的城市,经历了如此多个风浪,还能留下这么些,实属不易。

    到了晚年,他已很少出门走动。经过银行破产一役,想来还是觉得现金最是妥当。

    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身边放这么多现金,错过无数投资机会,实在是愚蠢。

    但是,世间事,各有因由。对我七十多岁的公公来说,这么做,却正是适合他的。

    图/Pixabay

    3.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在《理财就是理生活》书或者分享会上,都一再强调:适合自己的理财方案才是最好的方案

    怎么才知道适不适合?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风险是否匹配

    理财或基金账户开户,通常需要填写一份风险偏好评估表。问问你有几年的投资经验、家庭的年收入多少、愿意承担损失的比例等等。购买产品时,如果产品的风险等级与你自身的评估得分等级不匹配,你就不能购买。

    有一次,我在微信群里看到有个男孩子在抱怨,说这个评估表真碍事,一点用都没有。

    后来,我了解到,这个男孩子才刚毕业没多久,比我小了十几岁。初生牛犊不怕虎,还不知道风险的可怕。

    我公公,正是经历了太多事,明白敬畏风险的道理。

    《理财就是理生活》书里,有专门一章写了风险和收益的匹配,介绍了度量风险的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的计算方法,大家可以跟着计算一下自己的情况。

    图/Pixabay

    4. 度量风险的主客观指标

    影响客观指标"风险承受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是年龄。

    年轻时候,万一失败,未来还有很多时间可以翻盘。就可以尽量配置一些长期的大额实物资产,使用贷款,适当加点杠杆,用时间来换空间。

    中年时候,现金流充裕。但上有老下有小,负担不小,也还要为自己养老做储备。就要做好资产配置。

    准备3-6个月的生活费作为应急资金,购买高流动性、高安全性的产品,如货币基金、宝宝类产品。

    准备足够的长期增值账户,购买中流动性、中安全性、中等收益率的产品,为未来的养老、医疗、儿女教育储备,也确保能跑赢通胀,使得财富能保值增值。

    在这两个安排好的基础上,加大风险资产的投资,如购买股票和股权等等,去追求高收益。

    退休之后,没有稳定的收入。就要尽量减少配置风险资产,一定要保证本金的安全。年纪大了,医疗开始也多。如果没有配置报销,就要保持手里的流动性,改买流动性更高且安全的产品,如货币基金、银行理财、债券等。

    对于将近80岁的公公来说,他不求投资收益,只求流动性和安全。所以,我才说,选择现金放在家里,就是最适合他的。

    图/Pixabay

    度量风险还有一个主观指标叫做“风险偏好”。同样的年龄,不同人对风险的喜好不同,这跟性格有关。有些人就喜欢冒风险,有些人就保守很多。

    我有一个同学,跟我同岁,是一位颇有些名气的导演。收入很高,他就不喜欢冒风险,从来只买理财产品。他说这样他觉得稳妥,稳妥了就自在。

    在投资过程中,如果一个风险偏好低的人,投资了高风险的产品。两者不匹配,就会天天担惊受怕。万一亏损了,又会晚晚失眠。这就不好了。投资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为了生活得更舒适自在。如果投资,让你每天不自在,那不如不投。

    5. 其他理财的启示

    回顾公公的一生,还有很多启示。

    香港比大陆早发展了一二十年,很多经验值得参考。

    香港制造业全线南移,让大量中层管理人失去了工作。与我们如今产业结构调整、未来智能科技对人类职业的替代,非常类似。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应对转变?还是就享受此刻的岁月静好、舒适安稳?不断的投资和提升自己,才是应对变化的不变之策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公公的病,让他无法继续工作,家道从此中落。这不是个例。我们总是觉得悲惨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事有万一,我们是否有为此做好准备?给家庭经济支柱的那个人买一份保险,是转移此类财务风险的最好方法。万一有何不测,家庭的财政不会太受影响。

    此外,趁自己年轻,赚得到的时候,努力存钱,购买能带来被动收入的资产,搭建被动收入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香港的银行会倒闭。未来,随着我们金融体系的越来越完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大陆也可能会出现此种情况。银行的资质要考量,不能觉得名字里有“银行”就一定安全,为了贪图高一点点的利息,而把大量的资金放入资质差的银行

    鸡蛋也一定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家庭资产要做配置:投入高风险产品或项目前,务必要保留足够的应急资金和长期保值增值的中低风险账户。

    公公的一生,颇令人唏嘘。个人的力量,在大时代前,犹如蝼蚁。

    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一展抱负,快乐新生。

    满含意味的是,香港的死亡证与出生证,纸质和格式极其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前者是灰色,后者是粉红色。生与死,干干净净的来,干干净净的走。中间几十年的印记也会慢慢淡化,直至消散。生又何欢,死又何苦?

    图/Pixabay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公公去世,我从他的遗产中学到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tw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