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没落:诗国无诗

作者: 沉思札记 | 来源:发表于2018-04-29 11:47 被阅读0次

    我国唐代时期的大诗人杜甫,在唐代那样一个文化璀璨的时代,豪气云天的说:诗是吾家事。在文化高度交流融合的今天,倘若华人徜徉在国外的文化里,依旧可以说一句“诗是吾国事”。的确,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中国的文化长廊里,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属于全球华人的荣耀,也是人类文化的华丽篇章。

    杜甫画像

    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这个以文化著称的文明古国,有着数不清的诗社,竟然少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人,也少有可以隽永的诗人,实在是让人叹息。

    成都有一个润禾诗社,有次到当地的一所高校举办一个文学沙龙。笔者当天无事,看着林立的海报,揣着一颗猎奇的心,去会场欣赏。在等了接近一个小时后,各大诗人陆续登场,其中一个带着鸭舌帽的诗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很耀眼,因为帽子上面,清晰的写了四个字“中国诗王”,口气之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不过,似乎没人和他讲话,很快淹没在庞大的诗人群体中。该诗社积极吸取当今社会的开会风气,诗社一个领导宣读了四十多分钟的豪言壮语后,进入了该社诗人朗读环节。

    我记得之前好像我读过著名作家蒋方舟写的一篇文章,说自己刚到北京念书的时候(那时候已经成名),经常被邀请到当地的各个文学沙龙,一次两次还觉得新鲜,后面就感觉没味道。

    的确如此,这是笔者第一次参加诗歌沙龙,也充满了兴趣。

    但很快,我就有一种作呕的感觉,这他妈也叫诗?

    诗都是清一色的现代诗,找的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来朗读的,声情并茂,朗读上没有任何问题。但诗写得却很差劲。作为现代诗,没有张力,也没有内涵,甚至表面上都没有可圈可点的东西。

    扫兴而归。

    但我对中国诗王的兴趣还在,回去特地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了解清楚后,我才明白,为什么当时他在会场没人和他搭话,即使是同行的诗人。

    中国诗王,原名周国志,通过某选秀性质的节目而出名,自此卖掉了自己的房产,在武侯开了一个“诗王馆”,设立擂台,设置基金十万块,若有人写的诗打败他,他就将十万块人民币奉上。该诗人写诗多年,自称中国诗王,号称海内外、古今千古第一,连杜甫也不放在眼里。在成都的几次卖书(自费出版《狂诗吟》)均因违规被驱赶。

    笔者专程去买了一本《狂诗吟》,细读之下,发现该诗人所写的诗词基本都是古体诗,偶有金句,譬如“前代遗篇堆古董,后人诸作等童孩。”但其余诗篇,不论好坏,个人觉得,相比杜甫,似乎还差了许多,就文辞的运用和家国情怀,就逊色不少。

    于是,网上有人说,万一他成了中华文明几千年以来最耀眼的诗人呢?

    这是我的一次文学沙龙的经历,但再也不想参加什么文学沙龙。我可能喜欢糟粕,但不喜欢穿着华丽衣服的糟粕;我尊重、欣赏诗人,但极度讨厌生活中那些亵渎诗诗歌的所谓诗人。

    几年负笈,阅历增长之后,看了些国内外的诗歌以后,我不得不感慨,当今,“诗国无诗”。并且,私下总结了几点“诗国无诗”的原因。

    自封“中国诗王”、“世界诗王”的周国志

    一、一味崇洋,丢失了自身的文化品位。众所周知,新诗是舶来品,是五四前后的留洋新青年们带回来的。自此新诗一发不可收拾,俨然将中国的古体诗挤下神坛。

    当然,我承认,新诗有几大有点:通俗易懂;阅读方便;写作便捷;操作方便。相比于中国的古体诗,自然俘获了许多文化层次较低的人。但,在认识的过程中,大众也有几点没有弄清楚:首先,带回新诗的这群人,阅读的新诗是纯外语写作,后来许多人阅读的,是翻译作品,不得不说,再好的翻译,也翻译不出来原文字的原味,在多方面有所不足;其次,外国人在写新诗的时候,也有本国的文化传统在里面,就比如中国的古体诗,什么押韵、意境、字数、对仗都极为讲究,那么在人家的文学传统里,自然也有这些东西,因而新诗并不是敲几下空格和回车就可以搞定的;最后,不是所有外国人的东西就是好的,特别是文化,我们国家古代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直到今天仍在流传,为什么就不发扬呢?

    一味的崇洋,只会丢失本国的文化自信;并且,用别人的东西,外表装潢得再厉害,那也是赝品。所以,在写诗这方面,不妨先去看一下原语种的诗词,了解一下本国的文学,然后再试着写新诗。

    不妨看看,民国时期,新诗写得好的人,有几人没有留学背景?有几人不懂外语?有几个人不是学贯中西?

    二、不尊重诗歌,亵渎诗歌。很多人(包括所谓的诗社诗人)都以为诗歌就是几句话,敲几个空格、回车就可以写出来的东西。当然,艺术本身具有随意性,但随意性并不是随便,要尊重诗歌。因为诗,即使是新诗,也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我国早期的“格律诗派”,人家在写的时候,一方面,吸取了国外新诗;另一方面在押韵、意境等方面,还是保留了我国古体诗的传统。所以格律诗派人才辈出,写出了不少隽永的诗篇。

    与其说这是一种不尊重,一种亵渎,不如说是写作者的浅薄和无知;甚至可以说是不要脸,不懂装懂,把垃圾摆上台面,光鲜了自己,亵渎了诗这种文化。

    几句话,敲几个空格回车,变成几行,这不是诗,写作者也不是诗人。

    不是每个能写几行文字的人,就是诗人。

    三、出版市场的混乱。我国每年图书出版的数量十分惊人,但好书不足一成。还有一个现象,有钱就是大爷,就可以自费出版。

    可是出版的都是什么东西?特别是诗集,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出版的原创诗集,有几本足以引起海内外的轰动?

    甚至能够写一首诗引起轰动的有几人?

    窃以为余秀华一人耳!

    四、诗被众多所谓的诗人拉低了品位。人人都可以写新诗,人人都在看新诗,好的少,烂得多,在浩如烟海的烂诗里找寻一篇好诗,难上加难。

    所以诗珍贵,但也廉价。

    珍贵在文化,因为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廉价在众多诗人的亵渎,将诗的品位拉了下来。让大众觉得,诗就那个样子。

    当然,这所有的原因加起来,只因为一点,那便是社会的浮躁

    一首好诗,除了文辞的合理组装外,还在于意境,更在于思想;一个好的诗人,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之外,也得有广深的阅历和家国情怀。这才谓之好诗、好诗人。

    前文的润禾诗社,只是一个缩影,而已,四处举办文学沙龙,却不想呈现出来的尽是浮躁。周国志的确有炒作的嫌疑,口气狂妄而不自知,但好歹是尊重诗歌、认真写诗的人。或许润禾诗社的人因为以上两点瞧不起周国志,在沙龙中疏远他,仿佛拉他过来就是为了达到反衬的效果。但不得不说,和周国志比起来,前者不学无术,更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身。

    最后,欣赏一下这位出身农村的诗人于秀华的诗——

    余秀华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化的没落:诗国无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uo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