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数易其稿,(之前快要写好的由于失误没了,桑心)这次保证是最终版,虽然是我刚睡醒的作品(哭)
就不笼统地写读后感了,写一下读完此书后几点比较新的感悟,
1,为什么我们往往越爱越孤独,有的时候我们往往自以为是地爱着,到最后发现别人不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你的控制感丧失,自然会孤独。因为控制感其实是最核心的自恋,会使你看不见自己之外的存在。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2,越是抗拒痛苦,越是恋念痛苦,太渴望'好',会导致对'坏'的执着,'小我'往往执着于我是对的,我是正确的,想到之前导师给我们上课时也常常强调这一点,你是对的又能如何呢?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3,我们生活中其实存在很多投射_认同的游戏:权利的投射认同(我对你好,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依赖的投射认同(我如此无助,你必须爱我,否则……)迎合的投射认同(我对你百依百顺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以及情欲的投射认同(我这么性感,这么有性能力,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否则……)以上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对别人怎么样其实都是有条件A的,如果别人不能按照我们所想的去做B,我们又会怎么样做或者认为C。说白了这是用爱的名义来控制。而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亲子关系,两性关系中。如实地看到他人的真实存在,爱他们本来的样子而非自己头脑中建构出来的形象,这也是我们所要修炼的!而我们大多数人为何会如此?追溯到原生家庭,你童年时没有得到的,你会以自己的方式渴望从他人身上获取。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3,婴儿不哭是因为孩子绝望了,不要限制婴儿的嘴部活动,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诉求。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4,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套自己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有的是内在的小孩屈服去内在的父母,有的是内在的父母凌驾于内在的小孩,有时候两个人之间发生矛盾,很有可能是他们的各自的对应机制相左,比如一个内在的小孩很弱,一个内在的父母很强,前者势必会被后者攻击,因为前者在后者面前会表现的俯首称臣,而越是这样,后者越会变本加厉。一个明显的例子,保姆被虐待,有的人觉得不可思议,这保姆太怂了,为什么越是虐待你,越是投降,委曲求全的姿态,别人越是虐待她,她觉得自己只要表现的越可怜越听话别人会收手的,而这恰恰符合别人的认知模式:你越是软弱,我越要欺负你。真正的善良是一种有包容力的强大,但是更常见的善良是绵羊一般的软弱和顺从,人善被人欺,也是我日渐感触很深的道理。假如你具备是这样的善良,那么别人很容易将他'内在的小孩'投射到你身上,而他以'内在的父母'自居。
虽然理论些许抽象,武志红老师的书确实不容易读懂,但是细细品味,将它与生活对照,你会发现很多问题突然有了答案。现在越发喜欢读心理学书籍,也是这个原因吧
最后,愿你我都能被爱和阳光普照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