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开始读。
一、改进与改组
自同盟会以来,国民党即是一个组织松懈、纪律欠严的组织。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试图“以精致之规则,律之整之”,然而因按指模宣誓而遭部分党人强烈反对。党组织于是又复涣散。此后,孙中山一直在寻求一个比较完备的组党方法。1919年10月,为了吸纳更多的“五四”青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并重订党章。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再次深思反省:光靠军事的进行,革命事业未必能成功,而扩张党务则是有胜无败的。
孙中山决心再次重整党务。
1923年“改进”既然是一次郑重其事的正式的党务改革,且在这一过程中已初步确立了联俄、容共政策,何以仅相隔一年(实际只隔数月)之后,孙中山又重起炉灶,再次开大会、发宣言、订党章,进行“改组”?
廖仲恺指出国民党组织存在的两大缺陷:广州政治起伏之经过有三度……三次失败,皆因军人持权,党员无力,故党之主张无力。”
苏俄开始提醒孙中山不要执着于单纯的武装革命,而应该注意健全党的组织和重视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组织建设)。
1920年孙中山在总结革命成败的原因时便认识到:“党务为革命之基础,革命乃建国之首功。九年以来革命尚未能达到目的,皆由党务不振。”但如何振兴党务,孙中山虽多次整改,却未见成效。
1923年1月孙中山宣布“改进”国民党时,尚未认识到俄共组织体制的全貌及其优长之处。因此,仍未能仿效俄共组织形式以改组国民党。鲍罗廷到来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使孙中山联俄、师俄的重心,由军事物质层面转向政党组织层面。
二、三民主义为体,俄共组织为用
孙通过鲍罗廷所借鉴的主要是苏俄的政党体制,在孙中山看来,俄国党人的共产主义并无优长新奇之处,他的三民主义比共产主义更具包容性,更适合中国国情。孙中山认为,俄国共产党最优长之处是善于组织,而这一点正是国民党乃至所有中国人所最不擅长之处。孙中山对中国人“一盘散沙”和不善于组织一直痛心疾首。故此,孙中山将“师俄”的目标主要限定在党务组织的技术层面上,请鲍罗廷当国民党的组织教练员,切切实实地向俄国人学习组织的功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