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017980/94ecfb07f6eda327.jpeg)
马斯洛认为,人性是善,积极向上的。这一点和我们文化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是相契合的。
在被爱和温暖包裹的小朋友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邪恶和破坏性的影子。人们之所以喜欢孩子,是因为他们在头一两年中完全没有明显的邪恶、仇恨和恶意。人身上的破坏性、恶意和残酷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基本需要受到挫折或威胁后产生的继发性和反应性后果。
要强调的是,破坏性的产生是由于基本需要遭受挫折而不是其他目标物受到剥夺。
比如,两个被剥夺了冰淇淋的孩子。对于其中一个孩子来说,可能只是失去了一个冰淇淋,而对于另一个孩子来讲,就不光是丧失了一次感官上的满足,还失去了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拒绝给买冰淇淋。
因此,并不只是没有得到某个东西,人们会感到威胁性。而是当这个东西代表着爱、名望、尊重或其他基本需要时,对它的剥夺通常才会造成挫折感,产生不好的效果。
人基本需要的满足依赖于社会和社会关系。良好的社会,培养、鼓励、产生最大限度的良好人类关系和最小限度的不良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却会阻挠人们基本需要的满足。
作为一个个体,当我们没有必要地恫吓他人或排斥他人的时候,我们也就成了心理疾患的制造者。而我们的每一份善良和温和,对于他人来说可能都是心理治疗的力量,即使它们是微不足道的。
这一届的新高一,我教普通班。班上英语中招分数及格的只有个位数,孩子们普遍对英语缺乏兴趣缺乏信心。面对这样的困境,歧视抱怨是毫无用处的。我选择从最基础的音标知识讲起,多关注孩子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以树立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为主。一个多星期的相处,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在一点点地觉醒,自信心也在逐渐的增加,有之前需要老师监督的被动学习开始向主动学习转变。作为一名科任老师,我希望带着爱、信任和鼓励陪伴孩子们慢慢地蜕变。
人们的安全、爱、归属、价值观与自尊都需要在人际中得到满足。婚姻的美满、友情的温暖、良好的师生关系、拥有孩子的欢乐,这些良好的生活经历都有疗愈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