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

作者: 柯基宝贝 | 来源:发表于2020-03-24 10:17 被阅读0次

    “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 ”

    这是由一场无差别杀人事件,延伸出的几个家庭间,不同立场,不同参与者的故事------

    因孩子遇难濒临破碎的---受害者家庭

    儿子杀人于是逃避人群的---加害者家庭

    帮死刑犯辩护而受尽谴责的---法扶律师

    用不同的身份作为切入点,让我们对“犯罪”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恶是什么?

    《我们与恶的距离》的故事从两年前的一件“无差别杀人”案件展开。以不同视角诠释什么是恶。犯罪是恶,导致犯罪的家庭是恶,疯狂卖人血馒头的媒体是恶,走出绝境重生是恶,原地打转不愿面对是恶,歧视病患是恶,病患回归也是恶。就连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也是恶。我们与恶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到底恶是什么?其实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我们需要的是预防和治愈,被恶伤害后的治愈,我们需要的是对恶的理性认知,有能力放下仇恨和自责,走向新生。

    受害者?加害者?

    加害者李晓明没有犯罪前科,和受害者也无冤无仇,却用自制的枪械在电影院现场扫射,造成9死21伤,案件震惊社会,群情激愤。

    受害者的家属一心只想让法律处死加害者,以此使正义得到伸张,填补他们失去的痛,平息他们内心的恨。但当处决的枪声响起,正义得到伸张,痛苦依然存在,仇恨无法消弭。于是,他们便将自己的这份痛、这份恨转向了加害者的家属。

    正如东野圭吾在《虚无的十字架》里所说的,受害者家属是无法从死刑里得到救赎的,对于他们来说,凶手的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的死不是偿还,只是走出伤痛的漫漫长路上的一站,即使经过了这一站,也无法看到未来。

    加害者家属面对来自受害者家属以及这个社会无尽的责难,他们每天都会遭到外界的唾骂和指责,他们就像过街老鼠,只能到处躲避。他们隐姓埋名,想要赎罪却根本得不到原谅,每天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加害者应当受到惩罚,那他的家人呢?他们是无辜的,但是他们被社会观感,还有自我良心被宣判了无期徒刑,比死刑还惨。那么他们是否也是另一个受害者?

    众生皆有罪?

    芸芸众生的有多少是无辜者?我们都是好人,为什么社会变成了这个样子,你不是故意的,不代表你没有参与?不代表你不是同谋?网络社会是暴戾的,刀光剑影。我们一不小心就成了刽子手,并且全然不知。无心之失,最为致命。

    有些人杀了人,他可能是一个罪人,但并不一定是一个坏人。或者,坏只是道德评价,而法律工作者只做法律评价。法律评价是什么?他是否被公正的对待,他的权利是否被伸张。

    认知决定行动,行动导致结果。我们没有权利站在自己角度审判他人,更没有权利把一个人的错误迁怒他人。人的生活目标一旦确立,他的人生态度就会以这个目标为中心,他的所有行动都将会与这个目标相契合,他的习惯和行为都会以此为准则。

    很多时候,犯罪行为所呈现出的,并非是一个人的好坏,而是这种人格如何被培养的过程。犯罪分子最大的恶是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错,而我们之所以要去探寻犯罪背后的故事,其实就是为了要找到这种恶发生的源头,是为了要从根源上去消除这种恶。只有找到真正的犯罪原因,我们才能知道该怎样有针对性地去惩罚犯罪,才能了解该如何系统性地去预防犯罪,让同样的悲剧不再发生。“发现因果,预防犯罪”,这才是我们惩罚犯罪的真正意义,也是每一个法律工作者应当坚持的正义!

    许多人都不懂,剧中李晓明的辩护律师为何要给世人眼中的杀人狂魔做辩护,并且如此执着地坚持一定要找到犯罪的真正原因。面对这个社会的质问,首先,坏只是道德评价,而法律工作者只做法律评价。法律评价是什么?他是否被公正的对待,他的权利是否被伸张。其次,对于无可非议的一审判决,他上诉的理由就是:为了不让社会上再出现第二个李晓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与恶的距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an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