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年笔记 图 / 网络
职场中,有很多优秀的人,不是输给了对手,而是败给了自己。他们往往陷入表达不清楚的沟通怪圈,越说不清楚,领导越不耐烦,自己越着急,领导也跟着着急,你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回去捋顺了再来。
这不是嘴笨,而是表达的思路不对。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你把话讲多了。
美国表达策略大师米罗·弗兰克提出了一个 30 秒理论,大致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在 30 秒内说不清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那么之后就再也说不清楚了。
麦肯锡要求公司员工凡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结果表达清楚,凡事要直奔主题、直奔结果。就是如今在商界流传甚广的“30秒钟电梯理论”或称“电梯演讲”。
程驿对“30秒钟电梯理论”有一个比较好的总结。
1、结论先行
一定把最重要的放在前面,这个概念最早由前麦肯锡高管巴巴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中文翻译为“结论先行”。
有一个秘书部门的经理向总经理申请增员,他是这样说的:
王总,年中总结大会临近,这次的会议时间紧,压力很大,一共有3个领导的发言稿需要写,5个优秀员工的发言稿需要审核,会议的发言稿很难准时完成。
小张最擅长写,但刚刚被调到其他项目上,一时也回不来。其他3个员工也很优秀,但也是各司其职,工作量满负荷。
和 HR 的同事沟通了,从其他部门调人也不容易,都是挺忙的,新招人,怕是来不及了,但我们确实需要一个人手。
估计老总都要听晕过去了,这就是因为一上来就说细节,让人摸不着头脑。
而正确的方式是应该把结论放在最前面:
王总,我们部门紧急需要一个善于写发言稿的人手。
第一、这次的会议时间紧,压力很大,一共有3个领导的发言稿需要写,5个优秀员工的发言稿需要审核。我反复研究,确实人手不够。
第二、小张最擅长写,但刚刚被调到其他项目上,一时也回不来。
第三、其他3个员工也很优秀,但也是各司其职,工作量满负荷。所以确实需要一名人手。
第二个表达方式,可以让领导立马清楚知道你的意图,然后再罗列原因,可以很轻松表达出你的意思。人的注意力很短暂,尤其在对话时候,往往只对前几句比较用心的听。因此,在汇报或者和他人聊天的时候,一定要结论先行。
2、让人产生疑问
这主要是指,我们在快速沟通中,最重的目的就是提出疑问。
比如《经济学人》曾经有一篇介绍理财的文章开头:今天我来回答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有助于你理财。
第一,你如何挣 10 万美元?
第二,你如何投资其中的 3 万?
第三,投资的 3 万如何变成 10 万?
文章的开头用三个问题立马可以表达清楚文章的内容,同时也也对读者也很大的吸引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68岁的老人到日语培训班报名,工作人员很诧异,并对老人说,日语最少要学两年,可您那时已70岁了!”
老人笑吟吟地反问:“姑娘,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后就是66岁吗?如果我学会了,你知道这对于我意味着什么吗?”
老人的这句“如果我学会了,你知道这对于我意味着什么吗?”就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兴趣,对于一个70岁的老人,学好日语有什么作用。
原来,儿子在日本找了个媳妇,他们每次回来,说话叽叽咕咕,老人挺着急,就想听懂他们的话。
这样看来,在沟通中,让人产生疑问,会不会更加的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引起对方的思考。
在手机上看罗振宇的《知识就是力量》时,我先看每期视频的标题。那些问句的标题往往更能吸引我点开,如:“为什么今天还要读《论语》”“怎样让日子过得不丧”,如果这两个标题改为:“今天还要读《论语》的原因”“让日子过好的方法或技巧”,你觉得哪个更能吸引人。
3、让人有迫不及待的“明确的行动”
这需要我们在表达之前,就需要想好你此次表达的目的是什么,你需要别人为此付出什么行动。
在 30 秒电梯的结尾,因为时间很短,就应该避免含糊其辞,明确提出行动。
前两天,我在某个知识平台上购买了一节课,听了大概三分之二,发现不知道这个老师在讲些什么,并且声音很低,吐字不清晰,听了之后非常的气愤。
于是我找客服进行投诉,并且毫不客气说我要退款,你们平台审核不严格,对读者不负责任等类似比较气愤的话,并且提供了其他听众的评论,我对客服说:你看这怎么处理。
很快,客服便给了答复:很抱歉,没有提供更好的收听体验,为了弥补你的损失,我们愿意赠送您一个月的会员,您看可以吗?
其实,这就是我想让他们做出的行动,退款或者其他方式弥补我的损失。
学会“30秒钟电梯理论”,轻松的表达清楚自己的所说的话,职场沟通再无压力,有机会,你不妨试试,说不定领导对你刮目相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