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六,分舵第一次举行大型的拜师活动,场面是这样的,来了16位伙伴哦。
![](https://img.haomeiwen.com/i447546/f25721e7fe6a2a09.jpg)
2018年太原黄河分舵培养出了一名三级拆书家小喜、一名二级拆书家加菲猫,她们分别分享了在拆书帮练级中的成长和感悟,加菲猫用2W1H模型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小喜用“加减乘除”的归纳来演绎自己的过级之路。
听完了她们的分享,不得不感叹,当女人有了很强的逻辑思维,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小喜在练级中最深的是练级中的快乐感觉,概念辨析带来的智力挑战,她的师父慧芳、候蕾、我的陪伴和观察,让小喜体会到的是温暖和更强的行动力,也让她改善了和孩子、老公的沟通。
我看到了她明显的成长,思维上的深度思考,行动力上的大步跨越,个人能量的更多释放。
加菲猫是一位科研人员,两个孩子的妈妈,在练级过程中,她感受最深的是一次另一位拆书家拆解关于孩子的内容,提到了需求到底是你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这个点让她在和孩子沟通时改变了以往命令的方式,转而先思考如果是孩子的需求,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他接受和行动?
在加菲猫身上,我看到了她关于技能点的仔细思考和认真的准备,看到了她从拿着稿子战战兢兢成长为可以和学习者互动的拆书家,看到了一个内向关注自己生活的人,开始打开自己更多地关注到其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活动继续进行,游戏互动,视频学习,还有隆重的拜师仪式和拜师宣言。
![](https://img.haomeiwen.com/i447546/858e026197ad7e4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47546/3b14b0e9cde60175.jpg)
活动现场小伙伴们积极参与互动,其中有一位伙伴提出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拆书帮的活动和其他读书会的活动究竟有什么区别?
小喜用自己的故事来告诉这位伙伴,告诉他你来了就知道了。
另外一位伙伴婧婧说到:“因为拆书帮会让你真的会学到,并用到。另外,是性价比最高的社群。”然后,说了自己网上学习的各种课程,学习的各种困惑,最后找到了拆书帮。
我也对学习者的疑问给出了一个回答,因为提问的人我认识,知道他的一些背景信息,于是,从读书会和拆书帮的主要区别说起,再说到培训,再说到拆书帮特有的学习型社群的师徒制,还有拆书帮的核心价值观“陪伴、赋能、致用”。
看到提出疑问者的表情,没有之前那么疑惑了。
最近看了【日】高田贵久 所著的《精准表达》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回答方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447546/25ca2fd217d29d50.jpg)
学习者问:“拆书帮的活动和其他读书会的活动究竟有什么区别?”背后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要来拆书帮?”
这是一个“因为A,所以我要来拆书帮”的问题。
对于“因为A,所以B”的因果问题,如果解释不明白,提问者会有什么反应呢?
提问者的脑袋里会一直有个疑问 “真的是这样吗?”
这是一种纵向逻辑,如果纵向逻辑链不通,就会一直遭到对方的质疑。
那么出现对方一直质疑的原因有哪些呢?有3种原因:
1.前提条件不同。
2.把不同的东西混为一谈。
3.偶然的必然化。
在这里要注意:因果逻辑是否合理,在于对方的判断。在上面活动现场,因果逻辑是由提出问题的人来判断。
首先,在上周六活动现场,提问的学习者和小喜的前提条件有很大不同,因为小喜是一位宝妈和讲师,并且对读书和改变有强烈愿望,但提问的学习者可能只是来参加活动来看看,脑子里对拆书可能没有一点儿概念。
其次,现场另一位伙伴针对提问的学习者,用自己的学习改变经历,来说明“性价比最高”的课程和学习。这个回答给出了一个提问者可以接受的答案,但似乎混淆了一些东西,因为任何学习都要付出成本,无论是金钱、时间和精力,性价比高范围太广了。
最后,偶然的必然化,活动中小喜对提问的学习者说到,你来参加就知道了。这个逻辑会经过好几个环节才能达到最后你来拆书帮成为会员的目的,因为可能提问者对把知识用起来并不感兴趣,可能现场学习者并不喜欢互动参与,在现场很可能体会不到拆书法带来的学以致用的效果。
要想说服对方,“为什么你来拆书帮,而不是其他的读书会?”需要建立纵向的逻辑:
1.用提问引导,逼近对方的前提条件,然后构建新的统一的前提条件。
2.清晰表达内容,清晰边界。不将拆书法、拆书帮和一些知识付费课程中方法、松散社群的很多东西混为一谈。
3.不说绝对的话,吸引认同拆书帮价值观“陪伴、赋能、致用”的学习者来到这里,共同成长。
比如,上面活动中对于学习者提出疑问的:“拆书帮的活动和其他读书会的活动究竟有什么区别?”
先问对方,你以前参加的读书会是什么样子呢?学习者巴拉巴拉说完后。再问,你认为今天的活动和读书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学习者再巴拉巴拉说完后。现在就可以知道提问者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了,这样就可以逼近这个前提。因为我也参加过读书会的活动,猜测下学习者以为的读书会和拆书帮活动的前提是,都是读一本书,一个讲完后,其他人也各自谈谈看法,互相交流意见。
这个时候,就可以明确出拆书法和读书会的共同之处读一本书,不同之处:拆书法要求以你自己为中心,现场加工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方案,更重要的是,拆书法只需要读对你有用的几页书。
前提澄清了之后,会和提问者达成一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行动,为了改变自己。
这样就可以通过事实案例,比如,拆书法背后的理论基础,具体应用,我应用拆书法带来的改变故事来让提问者建立初步印象。
其中,拆书法很关键的点是,一个在拆书帮经过拆书法训练的人可以讲一本30块钱的书书加工成上万的培训课程,毫不亚于专业培训师。并且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企业都已将拆书法用于企业培训师,开发更符合企业实际,产生更大效用的课程。
拆书帮价值观“陪伴、赋能、致用”,有师父、伙伴的陪伴,有拆书法应用带来的行动力量和一起精进的伙伴的赋能,有应用方法带来的能力提升和关系顺畅,所以进来后,不是你放松的开始,而是你精进的开始,会很累,也会收获激情、能量、蜕变。
想要收获果实,哪能躺着睡觉呢?总得施肥、劳动、起早贪黑吧。你说呢?
因为,很多很多,你会来拆书帮,而不是其他读书会。
上面的纵向逻辑的构建可以用到很多地方,
我是在讲逻辑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