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太后干政

太后干政

作者: 一闪而念 | 来源:发表于2018-05-15 15:42 被阅读0次
窦太后

  窦婴做了丞相后一直积极地配合汉武帝兴复儒学,汉武帝这个时候所做的事情都是发生在建元年间,有些史学家吧这短时间发生的事情叫做建元新政。建元新政就是汉武帝登基后不久所做的一些事情,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一个是兴儒学,另一句话就是除弊政,兴儒学在前边两集中都说过了,接下来着重强调除弊政。在董生献策中讲到,董仲舒被汉武帝赏识的五大原因中间条中其中一条就是要变革。按照董仲舒的原话就是更化。这个变革就是要革除一些弊政,就是汉武帝认为妨碍汉帝国强大的一些弊政。弊政在这个时期大体上有三条,第一条就是列侯救国,汉代封侯就是把一个县封给一个人,这县叫省么名就叫什么侯。封了侯的这些人按照规定应该到自己的封国去。很多被封的列侯不去自己的封国,因为京城的生活条件好。另一个原因是很多被封为侯的人,取了公主做妻子,皇上把自己的女儿大部分都嫁给侯了,成了侯夫人,公主要跟随侯到被封的国家去公主也不同意呀;还有一个原因封的那些县都是政治偏远地区,封了侯的这些人,他们都还想进一步的在权利中枢做官,而且汉代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先封侯后当丞相,所以封了侯将来有可能做丞相,跑到偏远的县里丞相的位置就泡汤了,所以呆在京城离权利中枢非常近,但是武帝除弊政的时候都把这些侯赶到自己的封国去,这样一来就触动了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除弊政的第二条就是除关,就是解除进入函谷关的关禁,秦朝的时候法令是很严格的,秦始皇做了皇帝以后为了保护首都咸阳的安全,函谷关是有严格的关禁的,进入函谷关都有正式的公文,否则不能随意出关,所以汉武帝为了显示天下的太平,就把函谷关的关禁解除了。第三条就是检举,要检举刘氏皇族中间违法乱纪的人,再一个要检举的对象就是窦氏宗族那些人,简单来说就是皇亲国戚中违法乱纪的那些人。建元新政在除弊政这个方面就是这三条。其中第一条跟第三条的矛头都是指向权贵的。这些权贵对汉武帝不满意,不满意就去告状,找窦太后告状。到了建元二年,发生了的一个突发事件,就是御史大夫赵绾向皇上建议说今后朝中大事,再也不用向东宫汇报了,东宫就是窦太后的宫。赵绾走了一步险棋,汉武帝下一道诏令,所有国家大事,不要向窦太后报告,这下是把窦太后给惹毛了,这就是窦太后发难的一个导火索。

       第一个原因就是黄老学与儒学之争,其实是一个统治思想之争,窦太后是尊奉黄老学的,汉武帝是尊奉儒学的,黄老之学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以道家跟法家这两种思想,综合在一起产生的一个新的学说,叫黄老之学。窦太后是黄老之学最忠实的信奉者和吹鼓手,信到什么程度呢,由于窦太后看黄老之书,皇帝也得看。太子也得读,窦氏宗族都得读。而汉武帝一继位就大张旗鼓的举起了儒家的大旗,等于是跟窦太后PK。黄老学跟儒学之争在建元年出达到了顶峰,再追溯到汉景帝朝,汉景帝朝发生过一个事件,有一个儒家学说了信徒叫袁谷生,袁谷生是研究诗经的,对儒家的学说是不遗余力的维护。还有另一个信奉黄老学的叫黄生,这两个人曾经发生过一场辩论。辩论的是,商汤跟周武王他们取代前朝是尊奉的天意呢还是以臣弑君呢?儒家历来主张汤武革命,顺天应人,革命这个词出现的很早。黄生不这么认为,黄生认为商汤跟周武王取代前朝的是以臣弑君,黄生还讲了一个理论,这个理论还很有名,中国古代的哲人讲理论就喜欢打比喻,打了一个帽子跟鞋子的比喻,说帽子再旧也是戴在头上, 鞋子再新也是穿在脚上。就是说君主再有过错还是帽子,臣子再有才干还是鞋子,帽子跟鞋子不能颠倒位置,臣子跟君主不能颠倒位置,黄生的这个比喻一听也有一定道理。黄生说这个话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西汉王朝的政权,西汉王朝建立以后,任何做臣子的人都不能把皇帝给推翻了。但是黄生忽落了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这个事情。袁谷生就是拿刘邦的例子来反驳黄生的。主持这场辩论的就是汉景帝,汉景帝一看就采取了一个办法,不讨论了,搁置争议,从此以后在景帝朝就没有人在讨论商汤跟周武王取代前朝是不是合法的。所以我们可以在景帝朝发生的事件可以知道,黄老之学跟儒学的斗争 是很尖锐的甚至会出认命。果然不久袁谷生积极鼓吹儒学被窦太后知道了,就召见袁谷生,拿了一本《老子》问袁谷生,这是什么书?袁谷生说这本书是老百姓看的,窦太后就发火了,窦太后觉得他砭了道家学说,第二窦太后的出身非常卑微,觉得袁谷生是揭窦太后家的老底。窦太后一怒之下吧袁谷生扔到野猪圈里了,要杀袁谷生,这个时候幸亏是汉景帝给袁谷生一把剑,一箭射中野猪的心脏,这才算捡了一条姓名。汉景帝就把袁谷生调走到其他诸侯国。这件事上看出窦太后维护黄老学说是不遗余力呀,甚至与不惜要杀人,不是借刀杀人而是借猪杀人。

       第二个原因是交权跟掌权的竞争。窦太后是历经三朝的太后,是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皇太后,是汉景帝的太皇太后。三朝可以说是都是呆在权利的中心,现在竟然让窦太后把权利交出来,窦太后能同意吗?所以这个赵绾这个说法一提出来,窦太后大怒。这场较量实质上是窦太后跟汉武帝之间的较量,而窦太后的经验,窦太后的实力都是,汉武帝毕竟是刚刚继位第二年17岁,窦太后是历经三朝的经验丰富的老太后。窦太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抓把柄,她首先派人利用特务手段去调查让她交出政权的御史大夫赵绾和另一个郎中令王刚,这两个人也不是太争气,一方面在朝中为官,另一方面确实有些把柄,调查的结果两个人都有罪,都有过错,窦太后采取的办法就是把他们的把柄拿出来,把这两个人投到监狱里去了。所以窦太后是一个有政治谋略跟政治手段的这么一个人。然后区别对待,讲政策,窦太后把推广建元新政的人分为三等,第一等就是汉武帝她的孙子,她没有处理只是把汉武帝额左右手给除掉了,第二层是窦婴(窦太后的侄子)田蚡(汉武帝的舅舅)这两个人是外戚,对这两个人的处理就是罢官。第三层就是御史大夫赵绾跟郎中令王刚,抓住这两个人的把柄,然后投放监狱,逼迫这两个人自杀。然后改组领导班子,任命窦太后所信任的人担任丞相跟御史大夫。一个就是许昌,一个是庄庆娣,这两个人都是侯,而且都是尊奉黄老学的侯。改组领导班子,窦太后这三步都是杀向汉武帝,抓把柄,区别对待,改组领导班子。把汉武帝刚刚推行了两年的建元新政全部给毁掉了。可见在窦太后大刀阔斧的反击之下,汉武帝的建元新政失败了。

        从西汉的宫廷斗争我们可以看出,尊奉儒家学说的这一派始终是不得志的,可以举一人的个例子,这个人叫做蜀孙通,这个人一生侍奉过六个主子,最后跳掉刘邦那里,在刘邦手下,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跟着叔孙通从秦朝中央政府出来的有一百多个弟子,这一百多个人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一个都没有推荐,所以这一百多个弟子对他的老师怨声载道,这个时候叔孙通向刘邦推荐的都是能征善战的壮士,在战争中间推荐知识分子是不管用的,等到楚汉战争结束,到了汉王五年二月,刘邦在山东登基做了皇帝,这个时候叔孙通就派上用场了,就向汉高祖刘邦 建议登基大典不能乱来,要搞一套仪式,结果叔孙通就设计了一套仪式,结果这个仪式在刘邦哪里行不通,刘邦嫌复杂,结果在登基那天大臣们又是耍酒疯,大呼小叫,整个场面混乱不堪,刘邦是气的不得了,也没有办法,这个时候就想起叔孙通了,让叔孙通制定一个仪式这个仪式要简单易行,然后叔孙通就招募了他的一百多个弟子,又从山东招募了三十多个儒生,这一百三十多人就操练,这套仪式演练了很长时间。到了高祖七年,当了两年皇帝以后,长乐宫建成了。诸侯们都进京朝贺,大臣们也来庆贺长乐宫的建成,这个时候叔孙通就让文武百官就按照他的之意来操练了这套仪式,等到举行大典的时候文武百官都是战战兢兢的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叔孙通是总指挥,指挥所有的大臣,该进的进,该退的退,喝酒的时候还有一套规定,谁喝酒的时候稍微越规一点马上有武士给带出去,所以整个场面既严肃又有秩序。刘邦看到以后非常高兴,说了一句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所以刘邦就重赏了叔孙通,他把赏的钱都分给他的学生了,叔孙通是个儒生呀,叔孙通受到刘邦的嘉奖只是个个案, 从刘邦建国一直到汉武帝时期这个儒家是受排斥的,这是个传统。刘邦是最典型的,叔孙通第一次见刘邦是穿的儒生的衣服,刘邦就很不高兴,叔孙通回去就拿剪子把衣服剪成楚国人的短衣,再一看刘邦就很高兴。再一个就是刘邦有个很不文明的习惯,他只要看到知识分子戴着儒生的帽子,就一定把人家的帽子拿下来做一个小便器,后人是写过诗的,最有名的就是北宋初年有一个诗人叫王元稹,写过一首诗叫四皓庙。

      窦太后不但镇压了建元新政,而且罢她的亲侄子窦婴,对窦婴来说这是他从权利的顶峰跌落了。不久有发生了另一个重大事件,窦婴被汉武帝杀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太后干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fy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