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听了同科组老师的一节课。我还是挺佩服的。上的是《世界的物质性》。上课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我这里重现一下当时的情境:
最开始请学生背诵“物质”的哲学概念。自己强调物质概念-----客观实在。然后自己根据概念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物质的哲学概念是从哪两者的关系绕来绕去的?(学生回答“物质与意识”)从这个概念中能看出来吗?物质能不能离开意识?意识能不能离开物质?物质与意识谁在先?谁在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遵循什么?(最后一个问题学生答不上来,老师进行提示:承认它的客观性,人就不能任性,不能乱来)
(2)“能被意识所反映”反映了什么问题?(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3)物质概念是一种性质,生活中的“物质”是一种具体形态,是一种现象。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4)“物质”不能消灭,不能改变,因为是一种性质,不能消亡,性质是一种永恒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可以改变的。
接着回归到“哲学的基本问题”。拿着学生暑假做的一张幻灯片。请学生讲“存在是什么”。提问“我思故我在”是唯
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鼓励学生要敢于怀疑、质疑。鼓励学生要从哲学家的观点中得到一些启示。
讲完了“物质“的哲学概念后,然后重新复习“自然界是物质的”。提问:人类对自然界做过什么坏事了没?那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最后总结出几组词语: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接着讲人类社会是物质的。要求人们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当中有学生提出来“制度不是人制定出来的吗?为什么还是一种物质关系”。
后面再讲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要求我们支持唯物主义、反对有神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最后进行课堂探究:建设生态文明。
材料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然崇拜---人类中心主义---反人类中心主义。
材料二:我国遭受自然灾害威胁日益凸显。
问题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变化说明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学生对第一问的答案有: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人具有反思精神。原因有:现实的逼迫、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思想与认识水平的提高。
问题二:谈谈你对材料二的哲学感悟。
自然界是物质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更好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出现。
(最后老师要求将最后一问的答案在草稿纸上写出来)
综观这一堂课,本人认为上得好的地方有:
一是重新组合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的需要决定先上什么,后上什么。
二是拓展学生的思维。无论是讲物质的哲学概念,还是在鼓励学生思考、抑或在最后的课堂探究题的问题设计上都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是不留痕迹的,做得非常高明。
三是强调哲学需要逐字逐字地进行解读的。
四是从源头上进行讲解,娓娓道来,功底深厚。
五是整节课气氛是非常活跃的,有收有放,从头至尾,非常和谐。
有欠缺的地方主要是讲社会的物质性的时候,感觉学生有很多地方还是不是很明白。老师们没有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就地解答。
比较自己与他的课的差距是:一是我没有从源头上进行解释。没有动脑筋,上得没有深度。二是没有好好地对课堂进行设计。总有种“赶新课”的感觉。总是在赶课。
其实值得我加油的地方还很多。能人多的是,多向别人学习!
>��P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