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想到了2句话。
第一句,是不复制过往的成功经验。
我们总觉得应该复制别人的成功,但是很多复制别人例子的人,却失败了。
网上流行了很多课,学这个人是怎么成功的,那个人是怎么成功的。但学了之后却没有学到精髓。
这是因为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可复制的。
如果只是复制过往的经验或者他人的经验,很容易进入几个误区。
1.不考虑他成功的因素
之前团购网站的时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很多,进入了血雨腥风的厮杀,结果最后只活下来一个美团。
很多人就开始在分析美团,也有人在模仿美团,但最终都没有成功。
只是一味都模仿,而没有去探究背后的逻辑的,最终都会死于四不像的模仿。
2.没有创新的模仿
有一段时间,特别关注小饰品,那一段时间,满大街都是小饰品,各种各样的价格,后来我去动物园批发市场批发,发现整个市场满满一层全是一样的东西,根本挑不出来什么不同,因为同质化严重,所以都在打价格战,小商品的价格一直上不去。
所以就导致后来很多工厂倒闭。
小饰品也慢慢的从大家狂热的追捧到落下神坛,当时我还特别想创业去做小饰品,现在想想,那时候起步是没有任何优势的。
所有模仿而不创新的东西终将会被市场淘汰。
3.在模仿上偷工减料
我之前看上一个包,正品挺贵的,不舍得买,后来看到一个差不多的,但是不是那个牌子的包,就花了不到那个包10分之一的价格买了一个包,结果没多久就坏掉了,后来干脆咬咬牙买那个正品,结果用了3年了,一点问题都没有。
很多商家为了追求利润结果连最起码质量问题都不再去把控了,这样做着做着也做不下去了。
4.模仿个形似
上学的时候,我同桌学习成绩特别好,我也想像她一样学习成绩好,于是我也学她,她几点起,我也几点起,她几点睡,我也几点睡,后来考试的时候,成绩和她还是差很远,最后分析原因,早读的时候,她是真的努力在背课文,而我读一会,就走神了。
看着我好像在好好学习,其实,只是虚假的努力。
以上四个就是在复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去复制同行,也可以去复制过去的经验,但是也不能一味的去复制,复制的同时要加入一些创新,如果只是复制,那永远也成不了气候,就像打铁匠一样,打了一辈子铁,只是不断的重复,而不是成长。
第二句话,不依赖先例
这句话,特别有警醒作用。
《思考快与慢》里面有个观点,特别的好,据研究,人的大脑分为2个区域,一个是理想思考,一个是惯性思考。
我们平时有90%左右的时间,其实是在通过惯性生活的,而只有10%的时间是用理性思考的。
比如我们早起,从刷牙、洗脸吃早餐再到上班,这是一个一气呵成的动作,基本上都是靠惯性来完成的。
我们来到公司,一般人的工作,分为事务性工作和创新性工作。
工作中有大部分的时间做的是事务性的工作,这类工作做的久了,其实是影响创新性工作的。
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不会启动理性思考。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就算工作了很多年,但是长进还是不大。
一般我们工作的前5年,是最有冲劲的。
每天都想证明自己。
但是过了5年以后,生活和工作压力,加上看清楚职场的各种事情,以及懒得思考,从而导致我们一直都在用惯性工作。
很多人,10年的经验,用了一辈子,也就是在第10年开始,到最后退休的时候,他几乎是没什么改进的。
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今天讲的这两句话,让我想起来了2本书。
有一本书《异类》里面有个理论,叫1万小时理论,意思是,如果你想成才,必须要先深耕1万小时,还举例了很多有名的运动员,以及名人的例子。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你没有成才是因为你的时间不够1万小时,慢慢积累吧。
但是后来发现就算我们的父辈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但是还是没有成为专家。
就在这个质疑的声音中,又有一个人出来反驳这个观点了,说你仅仅只是完成1万小时是不够的,有的人打了20年的业余羽毛球,但是还是没有一个10年的专业选手打的好,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刻意练习,在大量的付出时间之后,还需要根据你的错误动作不断的去改进优化,这样你才能进步的更快。
这么一说,大家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就算我们有一万小时理论,如果没有大量的刻意练习,只是在重复错误的动作,那还是不会有太大的进步。
所以今天这两句话,觉得特别的实用。
不模仿成功的经验
不依赖过去的经验。
不是说过去的经验不好,比如生活类常识,都是老祖先经过大量的实践得出来的结论,那坏是要去复制和模仿的,但如果创新类的工作。
在复制和依赖过去经验的时候,就要仔细的审视下,过去的经验是否适用,过去的经验是否能解决现在的问题,他的成功有哪些可以复制,他的成功是否有偶然性,他过去的成功是否能沿用到今天。
多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模式,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追索出事情本来的面貌。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所以我们需要用多唯独思考去看待我们的人生,才能少走弯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