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实际上是在探问感知的效能和限度。
古希腊哲人芝诺,曾提出一个“追龟论辩”和“飞矢不动”的命题。这些命题看似很荒唐,却包含着对“时间与空间”、“运动与静止”等重大问题的根本质疑,并具有深刻的逻辑合理性,由此引发西方后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不停地探讨这些问题,直到两千年后的康德、黑格尔、牛顿和爱因斯坦,依然不得不继续思考它追究它。
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的问题,以及主、客体之间的进位关系和位差关系如何衍动的问题?从原本意义上讲,也是从自然分化的演动轴上考察,主体本身就是客体的组成部分,当某一分化物作为感应者将另一分化物(也是感应者)变换成对象从而实现自身为主题之时,那个(或那些)被变换为对象的客体又以该主体的镜像式感应属性作为可感属性之素材而同时亦将该主体变换为对象,也就是令该主体立刻还原为客体,是主体与客体的“原始可换位状态”。
这种可以还原为客体的主体才是主体的根本质态。
凡属后来的感应者,势必要演化出一系列更复杂、更宏阔的“客体性质”(看似客观“物性”)或“感应属性”(看似主观“人性”)于一身,是为代偿增益的“主体素质”。
处在后衍位相上的主体相对于它的前位客体而言已成为“不可换位的主体”,即由于“存在位相的不等位性”,或者说,由于后位存在者与前位存在者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不对等性,从而造成“感应效能的非对称性”,即后位感应者的感应效能可以覆盖前位存在者,而前位感应者的效能却不能对等地覆盖后位存在者——是为“衍存位相对感应效能的自然制约”。
总而言之,我(作者)发现无论如何,其都不可能彻底揭示世界的本真,尽管我(作者)整天费尽心机就想做这件事。于是,我(作者)终于明白:我之所知,仅仅限于我之所需;我之所需,仅限于我之所在。只有当我“在的状态”发生了某种变化,我“知的状态”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一章,是到目前为止,理解最困难的一章。
也觉得,自己基本没太读懂。
从物,到心,从感知,到认知,到理解,到推演,到演化。
一步一步,一层一层。
这也难怪作者的笔名叫子非鱼。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另外,昨日璐姐的一句点播,让我底层的价值信仰,发生了一丝迁移。
原本以为,罗曼罗兰那句话是:"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这句话,对于我来说,底层是悲伤的。
但看到后,英文版:“There is only on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和法文原版:“Il n'ya qu'un héroïsme au monde : c'est de voir le monde tel qu'il est et de l'aimer.”
这句话在我脑海正确翻译认知应该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要去见世界,见这个世界真正的样子,它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去认知理解它,去体会感受它,然后去爱它。
生活和世界完全乃是两个概念,最后三叔扎心一问:“能否合二为一呢?”,让我躺在床上,好久才睡着。
这个问题,就是在追问我:“生活和世界,在你心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慢慢来吧,这个问题不着急,会有答案的。
早安,长沙,你好,One Heroism in the World。
2020.03.0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