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王中兴”的实质其实只是个绣花枕头,正是在这个中兴期内,周王朝赖以立国的各项制度开始大面积的崩溃了。首先是宗法制度。虽然破坏宗法制的事以前也发生过,但从未像现在这样密集,而现在第一个搞破坏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周宣王本人。宣王八年(前820年)“初考室”的时候,鲁国的国君鲁武公“与长子括、少子戏,西朝周宣王”。周宣王很喜欢鲁武公的小儿子姬戏,于是就废掉了姬括的继位权,改立姬戏为鲁国的储君。天子带头废长立幼,算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此后这类事开始变得层出不穷。“会诸侯于东都”之后三年,宣王十二年(前816年)“齐人弑其君厉公”;过了三年,宣王十五年(前813年)卫釐(xī)侯死了,他的儿子姬和逼死合法的继位人姬余而自立;又过了六年,宣王二十一年(前807年),鲁懿公,也就是周宣王废长立幼所立的那个姬戏,也被杀了,杀他自立的正是当初被废的姬括的儿子伯御。
齐国、卫国、鲁国都是西周非常重要的诸侯国,发生这种事,周宣王的态度竟然是一概不管。我们不能认为这是周宣王在贯彻自己的纵容政策,因为过了十一年,到了宣王三十二年(前796年)的时候,“王师伐鲁,杀其君伯御”,另立鲁懿公的弟弟姬称为鲁君——他终归还是管了。
要么就都不管,要么就都管,只管自己所立的那个国君,不能不让人怀疑周宣王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个人的面子。要么就不管到底,要么就马上管,拖了那么久才管,也不能不让人怀疑周宣王其实是外强中干,需要积蓄力量才能管。诸侯们又不是傻子,当然看得明白,所以从此以后,“诸侯多叛王命”。
拖了这么久才“王师伐鲁”,可能说明周宣王即位之初所进行的经济改革失败了,不然它也不至于这么姗姗来迟。不过,虽然“王师伐鲁”来得晚了些,但好歹还是场胜仗,可是接下来,周宣王就彻底跟胜仗无缘了。宣王三十三年(前795年),“王师伐太原之戎,不克”;三十八年(前790年),“伐条戎、奔戎,王师败逋(bū)”;三十九年(前789年),“伐姜戎,战于千亩,王师败逋”;四十一年(前787年),“王师败于申”。跟他即位之初的那一连串胜利比起来,这些失败都是“王师”的失败,说明周宣王可能真的已经不能像当初那样调动诸侯了,看来“诸侯多叛王命”所言不虚。
在这些军事失败中,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的“伐姜戎,战于千亩,王师败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传统史家一致认为这次失败的种子早在宣王二十九年(前799年)“初不藉千亩”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
“不藉千亩”的意思是不再举行每年春季的开耕仪式,被视为不敬上天、轻视农业的象征。传统史家认为,不敬上天当然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所以才有“千亩”之败,但其实这两个“千亩”完全是两个意思,第一个“千亩”是天子之田的意思,而第二个“千亩”则是一个地名,大概是在今天山西晋中的介休市南边,绝没有周宣王不去耕田就在自己田里打了个大败仗的意思。
今天的史家已经不再认同传统的解释,他们更乐于认为这代表了周宣王对土地国有制逐步瓦解的承认,但其实这也并不比认为是周宣王懒得搞形式主义更有说服力。毕竟,早在登基之初周宣王就实行了“复田赋”的政策,他大概早就承认了土地国有制的瓦解,只是到了这个时候才彻底放弃那些徒有其表的仪式而已。
比较而言,这次败绩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比十年前的“不藉千亩”重要得多。宣王四十年(前788年),“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也就是在太原(或今宁夏固原地区)普查人口。它至少说明了两件事:一是周朝的军队受到了重创,急需立即补充;二是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对人口真实数量的掌握,所以才需要普查人口。
《国语·周语》说:“司民协孤终,司商协民姓,司徒协旅”,意思是百姓的生死有“司民”管,赐族授姓有“司商”管,征兵服役有“司徒”管,所以“不料民而知其少多”。既然这样,周宣王何以会不知道人口的多少呢?看上去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他只知道自己直接掌握的人口数量,对那些由贵族掌握的人口却并不知道。也就是说,“既亡南国之师”以后的“料民”,代表着周宣王开始对贵族掌握的人口打上了主意,所以仲山父才会说周宣王的“料民”是“示少而恶事也”,也就是明摆着告诉别人自己的人口少,而且不耐烦靠修齐政事来慢慢恢复的意思。
仲山父的话固然没错,但要让已经没什么兵了的周宣王听进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一个没有兵的天子还不如一只待宰的羔羊。可是人口是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掠夺人口是比掠夺财物更遭人痛恨的事,周宣王这样做将不可避免的伤害到贵族们的利益,将使“诸侯避之”,从而“害于政而妨于后嗣”。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但这毕竟是将来的事,透支一下将来,总比现在当个光杆司令任人摆布好吧?所以,看来他也只好饮鸩(zhèn)止渴了。
周宣王走到这一步的直接原因是他重新开启了连年征战的模式,根本原因则是他没能有效地解决经济问题。我们不知道从宣王六年(前822年)“五征”之后,二十余年不曾用兵的他,为什么又爱上了打仗,但从这次兴兵不再是像“五征”那样调动诸侯的军队而是出动王师来看,也许是他的王权受到了挑战,所以他想故伎重演,借着征战重新树立天子的权威。但遗憾的是,这一次他的好运跟他的青春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八年四征,无一胜绩,王权的威严不仅没有得到恢复,反而彻底扫地。
说到底,在未能根本解决经济问题的前提下,他的“宣王中兴”不能不缺乏后劲,终究只能是虎头蛇尾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