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我们仨》有感

读《我们仨》有感

作者: Shelley_欣颖 | 来源:发表于2020-06-09 16:47 被阅读0次

    前些年,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属实在网上火了一阵,我于去年6月也跟风买了一本,但却一直搁置到现在才看。

    杨绛先生在这本书里回忆了她的先生钱钟书和女儿钱媛生活的点滴片段,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题目叫《我们俩老了》,这一部分我更倾向认为是一个引言,引出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大多是梦境与现实相结合的场景和故事,虚中有实。

    第二部分的“万里长梦”里面有起承转合,有“我们仨”在一起时的快乐,钟书与圆圆嬉笑逗乐,然后钟书被临时叫去开会一家人分开,圆圆带妈妈见爸爸,圆圆生病离去,钟书相继离开,独留杨绛一人。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想从生病到离去的这个过程就是漫长且煎熬的,杨绛说钟书在“故意慢慢儿走,让她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直到身边的人都离开,杨绛忽然从这个“万里长梦”中惊醒,发现只身在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家,对于我来说,不只是冰冷的水泥,一个可挡风雨的居所。意义更重要的是,能一股淡淡的油烟味儿,一起相濡以沫的伴儿,在四四方方的居所里满溢的感情。

    所以文章的最后,杨绛写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第三部分是最有生活气息和最为活泼的部分,我喜爱书里描写“我们仨”的每一个场景,感觉都那么真实、可爱。从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从牛津到巴黎,再辗转回国,尽管日子并不富裕且多磨难,但家人的力量成为了他们度过每一个难关的支撑,尽管一直在变换住所,但只要“我们仨”在哪,家就在哪。

    另外,除了温馨场景之外,我也很敬佩二老的学习态度及为人处世的风格。

    两人在牛津的时候,能与他们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人总说钟书刻薄。但杨绛却不以为然,认为年轻不谙世故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

    在沦陷上海期间,两人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但他们夫妇却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忧郁孕育智慧。钟老的一句话在我听来格外具有智慧:“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尤狂是无识妄人”。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朋友知己有三两足以,钟老认为“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所以二老很低调,从不求有名有声。

    他们还很热爱生活,在牛津会“斥巨资”搬新家,学做五花肉,焖羊肉,直到他们年迈,依然还会去公园“探险”。

    在读他们二老生活点滴的时候,我深深地感慨每一个人都深深地被它所在的那个特定历史背景所影响着,但百折不挠的人却不会因历史背景而改变自己的选择。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也没有永远。惟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实的与自己所爱的人共度生命中的每一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我们仨》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ks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