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曲阜师范大学
读«我们仨»有感

读«我们仨»有感

作者: 原来你也在这里0368 | 来源:发表于2018-02-20 14:41 被阅读0次

                                          2017经济学院 谷会双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同寻常的遇合。

                                                        --------  杨绛

    读«我们仨»有感

            读杨绛先生的回忆散文集«我们仨»,被先生淡然而深刻的文字折服。书中回忆了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相遇相识,再到后来相爱结婚一起出国留学,并且有了女儿钱瑗,真正成为了"我们仨"。一家三个人相伴相守了几十年,但是也免不了有离别的时候,"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杨绛先生把这次离别写得很平淡,就像是多年以后回想起一件平常事,可是读到这段文字,再回忆起书中所写的三人相伴的时光,就会深切感受到杨绛先生在相守了几十年的家人离开时,心里的悲痛和不舍。

            其实在整本书里,都是这样平淡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到先生回忆一家人之间故事的真挚情感,更能感受到先生身上淡泊的气质和人生的智慧。书中的几句话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字字珠玑,直击人心。

    读«我们仨»有感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确实是这样,先生一心投入到读书写作中,从不在意名利之事,只求有空闲自由的时间能用来读书。而且,先生的待人处事,在我看来,有些古代隐士的风范。杨绛先生高中时的课卷习作曾被校刊选登,一篇«斋局书怀»写得有模有样,"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安得遨游此,翛然自脱俗。"老师给的批语"仙童好静"。由此可见,杨绛先生年少时就有如此心境,令人称奇。

            "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相继离开,对于杨绛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三人的小家庭如今只剩她一人了,不能不令人心痛。但是杨绛先生深知她身上的责任,她不能逃。丈夫钱钟书生前的文集和女儿钱瑗未写完的手稿都是由杨绛先生仔细整理后交由出版社出版的,并且给清华大学捐款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这是他们三人的愿望,现在只能由杨绛先生一人完成了。

    读«我们仨»有感

            钱钟书先生的«中文笔记»出版的时候,杨绛先生说:"他(钱钟书)今天准是又高兴又得意,又惭愧又感激,我是他的老伴儿,能体会他的心意。"杨绛先生可以称为最懂钱钟书的人,她成名早于钱钟书先生,在创作方面,给予了钱钟书先生鼓励和帮助,«围城»中的经典之句"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就出自杨绛先生之手。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笔下的文字虽看似平淡,却蕴含哲理,使人读后觉得十分正确,有道理,这也是先生文章的奇妙之处。"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更像是从哲学家口中说出的话,读后细细一想确实如此。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逝世,不留痕迹地离开了,她乐观,淡泊,对名利不争也不抢,她是作家,文学翻译家,文学研究家,但是我想,这些头衔她并不在意,也许她更愿意人们称呼她为先生。

            先生离开,我们该缅怀,也该领悟,如今的社会诱惑多,欠缺的是淡然如水的心境,有些人热衷于追名逐利,欲壑难填,致使心不能静,事不能成,最终也只能碌碌无为了。与其患得患失,不如自辟天地,做有意义的事,不求名利加身,只求"翛然自脱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我们仨»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dg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