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用错奖励法,家长成为儿童坏习惯的帮凶

用错奖励法,家长成为儿童坏习惯的帮凶

作者: 小楼话心 | 来源:发表于2020-03-03 21:58 被阅读0次

文/小楼话心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

今天一位妈妈给我发来她在家教孩子学手指操的视频,内容是这样的:

妈妈拿出一包零食,让孩子自己撕开。孩子撕了半天,终于撕开了,正准备吃,妈妈拿走零食放在一边,对孩子说“先和我一起做做手指操,做好了就给你吃。”

结果孩子一个动作都不愿做,开始发脾气,翘板凳。妈妈为了安抚孩子,就说:“好,先给你尝一口。”然后拿了一点给孩子吃,然后又想教他做,哪知孩子还是不做,继续发脾气。

最后妈妈感叹,孩子不愿学,太难教了。

我看了视频真是哭笑不得,直接回复这位妈妈说:“要是我,我也发脾气。”

—2—

我们来捋一捋这位妈妈的思路。

首先,她已经想好要用奖励(零食)来引导孩子学手指操,这本无可厚非。只不过她有点“贪心”,希望在学习环节中再锻炼一下孩子自己撕零食包装袋的能力。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错就错在她先让孩子撕包装袋。

我猜,妈妈的思路是,先把零食撕开放在一边方便拿取,然后只要孩子做了,就给他零食奖励。那既然要撕开,干脆让孩子自己撕,多一次锻炼机会嘛。

但她没想到的是,孩子看你给他零食,就已经有了“吃零食”的强烈期待,而他为了吃零食已经付出了撕包装的努力——这对他来说还是比较费力的一件事。

最后终于撕开了,他刚刚体验到苦尽甘来的愉悦感,哪知就在这时,妈妈竟一把夺走了零食!

孩子能不愤怒吗?虽然他还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他愤怒的潜台词就是:“你竟然欺骗了我,我的努力竟然换来你对我的惩罚!”

显然,这位妈妈没有体会到孩子的心情,因为她心里想的是:“肯定是要奖励你吃的,但先要让你学点东西。”

后来孩子开始闹情绪,妈妈完全无法进行教学,她便又想用零食稍微安抚一下孩子,于是马上给孩子喂了一点零食,企图为教学铺平道路。谁知结果适得其反,孩子继续耍脾气。

这个时候孩子的潜台词是:“原来我发脾气,你才给我吃,那我就继续发脾气吧!”

—3—

实际上,行为主义的奖励法有其细致的规则,其中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强化刺激物(奖励)一定要跟在目标行为之后马上呈现。”

因为只有在行为之后马上呈现奖励,孩子才能把自己的良好行为和奖励联系起来,并有意识的重复该行为,以期再次得到奖励。

如果那个孩子在努力撕开零食包装后,马上吃到了零食,他就会发现自己撕包装,就能得到奖励(零食),他以后会更倾向于自己撕包装。

然而,孩子撕开包装后,妈妈拿走了零食,这就相当于对“撕包装”行为的惩罚。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自己撕包装了,可能会形成什么都让妈妈代劳的坏习惯。

阴差阳错的是,妈妈为了安抚孩子,又在孩子闹情绪后给了零食,这岂不是奖励孩子闹情绪的行为吗?以后他会更倾向于用闹情绪来换取父母的妥协。

一句话,这位妈妈惩罚了不该惩罚的,又奖励了不该奖励的。

—4—

后来这位妈妈问我到底该怎么做,我告诉她,如果她在教一些新东西时,已经预感孩子会抗拒,不情愿学,也可以运用奖励机制,但要提前与孩子商定奖励原则。

具体来说,妈妈可以先和孩子说:“宝贝,今天妈妈教你做一个手指操,如果你学会了,我就奖励你一包小零食,好不好?”

这个时候,孩子是平静状态,妈妈提出奖励原则,不会造成强化错误行为的局面。需要注意,如果孩子此刻正在进行一些你不期待的行为,比如扔东西、尖叫等,就最好不要谈奖励原则。不然孩子会以为是自己的行为有了谈条件的资本。

孩子有了奖励的诱导后愿意学习,妈妈就可以按原先的思路,每当孩子努力尝试,有一点进步,就遵守约定,给予奖励。但切记避免节外生枝,制造出一些新的障碍,让孩子觉得受到欺骗。

如果孩子对某些学习内容过于抗拒,即使已经约好奖励机制,或家长鼓励劝说,都无法引导执行,那么家长可以暂停教学,平静的告诉孩子,“如果宝贝这次不愿做就先休息一下,下次你做好了,我还是会给你约定的奖励。”

此时,不可用食物或其他儿童喜欢的玩具去安抚他,这样只会强化他耍赖的行为。

—5—

当然,每个孩子眼中的奖励和惩罚都不尽相同,特别是有时候,孩子认为的奖励和惩罚,与父母认为的奖励和惩罚简直南辕北辙,所以,每当对孩子的培育工作进行不太顺利时,要停下来好好分析一下,孩子究竟为何会如此表现。


我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错奖励法,家长成为儿童坏习惯的帮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ql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