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下热点
“精日”:身份认同的缺失、舍断与外接

“精日”:身份认同的缺失、舍断与外接

作者: 江上小堂 | 来源:发表于2018-05-17 21:06 被阅读112次

    “精日”:身份认同的缺失、舍断与外接

    江上小堂

    当今中国,“精日”已成为一个影响不小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所谓“精日”,指那些在精神上自认为是日本人的中国人。尽管他们既没有日本血统,也不是日本国籍,日本人也未必愿意接受他们,他们却高度认同和痴迷于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如日本动漫和日本军国主义等;同时厌弃自己的中国人身份,甚至不分青红皂白为日本侵犯中国而辩护。

    “精日”是一个网络用语。绝大多数“精日”言行都产生于网络,并借助于网络传播而扩大影响。“精日”绝大多数是年青人。这些年来,引起较大关注的“精日”事件有,2016年12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两名青年在大屠杀发生地扮日本武士拍照;2017年8月,4名男子身穿二战日军制服,乘夜在著名抗日遗址、上海爱国教育基地四行仓库拍照留念;2018年4月,一个账号叫“洁洁良”的厦门大学学生在新浪微博上公开发布“恶臭你支!”等辱华言论。这几起事件都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受到官方和民间的严厉谴责。

    从社会精神和心理层面来看,这是一种身份认同危机,也被称为“逆向民族主义”。少数青年不再认同本民族本国家,转而认同其它民族或国家,身份认同出现了迷失和错乱。身份认同冲突和危机容易发生在跨文化的迁移中,比如说留学生和移民。在文化研究中,身份认同指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自我认同、地域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它解释和回答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我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

    那么,中国出现“精日”的根源是什么?我以为根本原因是长期的盲目的排外仇外的民族主义。在民族主义的宣传教育下,绝大多数中国人丧失了自主意识,缺乏自我认同,而将自己的价值和身份认同完全与民族、国家和文化认同等集体认同等同起来。身份认同中缺失了自我认同。

    当一些年青人通过网络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就无法再保持过去的认同。然而,他们由于缺乏自我认同,在抛弃过去的认同和切断原有的联系后,就处于孤零零的状态,内心充满了恐惧与不安。为了重新获得意义和安全,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把自己与一个集体重新联结起来,于是就反转过来去认同其它民族或国家。也就是说“逆向民族主义”来自于民族主义,与民族主义同源。

    但为什么是“精日”,没有出现“精美”,精英和精德呢?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中国人与日本人在人种上相近,有着相近的体貌。如果“精美”,自认为是精神上的美国人,虽然说是精神上的,但生理因素也不是说没有影响。特别是在装扮上面,中国人装扮日本人或日本军人不怎么违和,但装扮美国人或美国军人就差得比较远,装不像。二是,这些年来,通过电视和网络传播,日本动漫对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影响非常大,年轻一代可以说是在看日本动漫节目中长大。三是,日本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今天的日本,政治清明而富有效率,社会公正有序,环境整洁美丽,人民富裕。即使在对日宣传非常对立的情况下,许多中国人也愿意去日本旅游和购物。加之历史上,日本曾受中国的影响,一些中国人又一厢情愿地将今天日本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于受中国的影响。四是在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人与日本人过节最多。日本曾出兵侵略中国,对中国人的冒犯伤害最深。常话说“爱之深,恨之切”。反过来也是同样,“恨之深,爱之切”。

    终其所以,“精日”是在缺乏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自我认同的情况下,由于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而发生的民族和国家身份认同的错乱和危机,而将身份认同外接于其它民族或国家。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应当加以消除。毕竟,在精神上认同为外国人,是极不可取的。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落后应当批评,对其它国家的美好也可以赞美,但这都应当基于个人主义的价值和立场。所以,要消除“精日”现象,必须树立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够不至于在批评和否定民族主义之后,而陷身于“逆向民族主义”。

    2018年5月17日

    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日”:身份认同的缺失、舍断与外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vi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