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突然想要写下这篇东西,是因为今天看见了这样一条微博:
“奉劝各位填本市的大学,尤其是分数合适的情况下最好是那种一个地铁或者一个公交就能到家的,你上了大学面对炸妈的食堂炸妈的寝室炸妈的舍友你就会明白如果每天都能回家清净一晚上是多么舒服。再不济也要选尽量离家近的,至少一周能回一趟家,课程时间调整得当的话甚至能一周三天在家。”
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转发评论:“完全不同意!”
正要摆出过来人的姿态列举年少轻狂说走就走的种种好处,却突然想到,我出生成长的那个小县城,方圆百里(华里)内一所高校都没有。距离我家最近的一所大学,在大概70千米外的市区,十几年前还是一所专科学校,后来才升为了本科。而整个省内,在大多数人心目中能够勉强算得上“好大学”的,大概只有在N市的省大和医科大,和在G市的师大。而N市和G市距离我老家都不算太近,乘坐直达汽车分别需要三四个和六七个小时才能到。
因此,对于我们那儿的学子来说,上大学,特别是要上稍微好一点的大学,几乎就意味着背井离乡,根本没得选。
而能不能“考出省”,更是成为了家乡人判断一个学子的优秀程度的标准之一。我高中母校的高考励志口号中,就有这么一句:“渡长江,跨黄河,至少也到珠三角!”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穷乡僻壤的人民群众所特有的朴素的励志情怀。但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一定要承认,能够到北京念书,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
我高中时并不是什么拔尖的学生,按照我正常的水平,很可能也就只能去N市或G市。然而我高考踩了狗屎运,于是就受宠若惊欣喜若狂地跨越大半个祖国跑到了北京。
大概是有过中学六年住校经历的缘故,我到北京后并没有十分想家,也很快适应了北方的生活。我并没有觉得东西很难吃,大澡堂也是很欢快地跑进去洗。甚至迷恋上了北方冬天的暖气,导致过年回家时常常冷得睡不着。
在北京这几年,最大的收获有两个:一是深刻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二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一、鸡头凤尾
本科时念的是英文专业,全英授课。我第一个学期几乎完全听不懂老师上课讲啥,老师同学也常常听不懂我在说啥。在准备大学里的第一份作业的时候,我甚至连PPT是什么都不知道。
偏偏我又不是那种勤奋的人,特别是“好不容易努力了一下却发现并没有什么卵用”之后,更是几乎失去了赶超他人的动力。大学四年下来,我的专业课成绩依旧是全班吊车尾,不过是把专八证书混到手然后就毕业了。
我本科时候的同学,大多是三线以上的大中城市出身的孩子。他们真的是非常厉害,不论是学业上、才艺上、人际交往上,我几乎都是用仰视的目光注视着他们每一个人。虽然自己一直是个吊车尾,虽然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那种程度的优秀,但是因为大环境的熏陶,终究也还是会有进步的吧,只是自己一时没有觉察到而已。
后来本科毕业前夕,我跟同班们说起我作为吊车尾这几年的感想。他们竟有些震惊:“T姐,你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呢?你不是也考上了自己喜欢的专业的研究生嘛,我们觉得你也很优秀的啊。”
那一刻,我几乎要喜极而泣。即便是曾经身为吊车尾的我,终于也在优秀的人群的影响下,一点一点地接近优秀了。
那四年的“凤尾”生活使得我形成了谦卑的性格,甚至可能还有些自卑。然而当我后来接触到了一些留在家乡省内大学当“鸡头”的新老朋友后,我便无比庆幸我曾经跟那样优秀的一群人呆在一起。比如,我拿到了专八证书,觉得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因为我大学整个班的人都拿到了;而老家的大学的英语专业,专八通过率可能不到一半,有的差一些的学校甚至能过个专四就牛逼大了。
我有时候想,如果我当年是留在省内上大学,也许不大可能是吊车尾,没准还会成为整个年级甚至全校的佼佼者。然而那样的话,我很可能只会沉浸在所谓的“优秀”中沾沾自喜,更不知天外有天。
“鸡头”的骄傲,“凤尾”的谦卑,感谢命运把我引向了后者。
二、大城市就是大城市
在来北京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雪。
在来北京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话剧、展览、音乐节是什么鬼。
在来北京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认识甚至结交那么多出类拔萃的人。
……
在我的老家,依然有很多人以为,北方除了大白菜没别的蔬菜可以吃。并且,他们所谓的北方是“两广以北”。
他们印象中的北京,只有天安门、长城、国家领导人和沙尘暴(现在也许还有雾霾),总之就是新闻联播里的那个首都而已。
根据我从留在省内念书的老朋友那里得到的一些信息,在他们的学校里,只要是来自不同县的人都已经可以算是外人了,甚至还会以家乡的县、市为单位拉帮结派什么的。
我听了突然有一种“你们还真是有够无聊”的感觉。
在一线大城市呆着的好处,就是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许多新鲜事物,只要你愿意,随时能找到东西来刺激你的眼球和脑细胞。而且能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认识更合拍的人和更投缘的圈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让人舒服。
虽然我整天叫嚣着“人不装逼枉少年”,然而看过了广阔的世界,见过了纷繁的事物,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之后,才知道“装逼”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喝个咖啡泡个茶,看出话剧读本书,这些听起来略有些小资的行为,我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与其摆拍这些东西放朋友圈里显示高端, 还不如告诉大家“啊我又发现了一家好吃的涮锅”来得亲切。
我当然不敢说自己已经看尽繁华,但总比坐井观天好一点点吧。
如果有机会,真的还是出去看看比较好。旅游是不大管用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在一个地方住个三五年。而在大城市谋生不易,所以最好的机会,其实还是念书的时候。
要选择念书的城市的话,个人认为,并不一定是“离家越远越好”或“离家越近越好”,但一定是“经济、文化越发达的地方越好”。
我,以及我的那些也到了北京来念书的高中小伙伴,一致认为,到北京念书是一件绝对不会令人后悔的事情。
你可以说北京不适合居住不适合谋生,但你一定不敢说北京不适合念书。
上海、广州,以及南京、杭州等地方,大概也有一些类似之处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北京、上海的学校分数为什么那么高。至于你是愿意去一个坐标在欠发达地区的985、211,还是到一线大城市念个对当地人来说很好考的普通学校,那就是个人选择了。当然,分数牛逼到一定程度大概就不存在这些烦恼了,共勉吧!
我不喜欢鸡汤的人,但是写到这里却忍不住放一则:
“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其实,男孩子女孩子都一样啦。再过半个多月,我就要离开呆了七年的北京,回到老家去工作。不够勇敢的我,选择了“逃离北上广”;然而,在北京的这些年,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这座城市教会了我太多太多东西。如果当初我没有走出家乡,今天的我一定是个比现在挫一百倍的人。
所以,为什么不趁年轻,趁着最好的机会、最正当的理由,到家乡之外的地方感受一下呢?
PS:如果你本身就是在北上广长大的,可以当我这篇东西都是废话咯。这篇主要是写给跟我一样从山沟沟里跑出来的穷孩子看哒。
网友评论
要么就是读个硕士能给户口的城市
跟高中同学在一起,他们本来接触的东西就比自己多,懂得也比自己多,所以自己在初中的优越感变得越来越淡了 !相反会感到谦卑甚至卑微。
但毕竟环境能改变人,即便在市一中里不能名列前茅,但至少现在的成绩搁在市内其他高中里还是能数的着的。
学校离家远,来回也是不方便,如果我选择在当地的高中,虽然离家很近,但我觉得那不适合我,因为那里的环境不是我想要的。
我想等我高考完填志愿的那一天,我也会像你一样,毅然决然的选择报考一个环境比较优越的大学,不为什么,只为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